各時期重機槍的仿製能力。在晚清時期,生產重機槍的工廠較少,仿製能力較低,問題不少。北洋政府時期,生產重機槍的工廠增多,生產能力提高,一般可月產20~30挺。
輕機槍最早是廣東製造軍械總廠於1908年仿製成功的麥特森輕機槍。1927年將此槍口徑改為7.9毫米,與步槍口徑一致,定名為7.9毫米氣冷式機關槍。該槍除自帶兩腳外,另有三腳架,可進行平射及高射。1915年上海製造局仿製法國哈奇開斯輕機槍,稱7.9毫米輕機槍。至1923年共生產180挺,最高月產達50挺。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亦曾製造此槍。該槍口徑7.9毫米,屬氣退式,可裝15發槍彈,更換槍管時間隻需15秒鍾。1922年金陵兵工廠仿製法國M1915年式紹沙輕機槍,口徑8毫米,曾生產100多挺,因不甚適用,即行停造。1924年東三省兵工廠曾仿製日11年式輕機槍,稱13年式輕機槍,在擴大生產規模並改進工藝後,進行了批量生產。該槍口徑為6.5毫米,屬氣退式,每一彈夾裝彈25發。
北洋政府時期的兵器工業在技術裝備、工藝水平上都有了顯著進步,出現了設備超千台、員工超萬人的大型工廠,引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出現的新式兵器,如輕機槍等。在工廠管理上實行了廠長製,兵工生產單位由局改稱工廠,工廠內部的機構設置與管理方法均學習西方經驗,因而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北洋政府時期,興建了一批兵工廠,對兵器工業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同時由於各派軍閥之間連年混戰,也使不少工廠遭到嚴重破壞。
北洋政府時期,中國近代步槍和輕重機槍的發展都經曆了一個由單一品種發展到多品種的過程。這主要與當時國內政局由統一到分散有關。加之又缺乏穩定長遠計劃,計劃多變,致使技術經驗不能得到有效積累,技術儲備明顯不足。加之造兵器時間較短,對機槍的發展特點及其規律認識不足,特別是槍械向自動化、製式化方向發展時,對是否引進圖紙等全套技術資料,維護槍械質量好壞有決定作用沒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導致槍械自動化的質量與當時先進國家相比,相差很大。致使步機槍向自動化、通用化和製式化發展相當緩慢甚至是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