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高傲地說:“沒有,再也沒有。賬目是公正的。我一共殺了16個,一個不多,一個不少。……8個算是替我的爹討還了賬,8個算是替我兒子討還的,我們是收付兩訖了。我本不要找你們惹事。我!我不認識你們!我也不知道你們是從哪兒來的。現在你們已經在我家裏,並且要這樣、要那樣,像在你們自己家裏一般。我如今在旁的那些人身上複了仇,我一點也不後悔。”
最後,米龍老爹慷慨就義。法國人民正是按照“血債一定要用血來還”的公正邏輯,立誌複仇。在這一場眾寡懸殊、強弱分明的決鬥中,莫泊桑細致地描寫了法國人民的代表米龍老爹智勇雙全、臨危不懼的凜然正氣,歌頌了普通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
有位曆史學家正確地指出,在這次普法戰爭中,在備受侵略之害的法國一方,“發起抵抗的不是司令部而是人民”。米龍老爹就是卓越的代表。他集中體現了法國人民的意誌和願望。在法國除了有米龍老爹這樣鐵骨錚錚的男兒外,還有巾幗不讓須眉的愛國女兒——樂石兒。她雖身為妓女,但麵對普魯士軍官“蜚蜚小姐”侮辱自己祖國時,她狂怒地操起一把削水果的刀子,猛地刺向這位傲慢無理的侵略者,給他以應有的懲罰。大無畏的樂石兒向普魯士侵略者證明法國人民不可辱。莫泊桑滿懷激情地盛讚了樂石兒那祖國的榮譽高於一切的鬥爭精神。他看到國難當頭時,法國人民沒有屈服,他們以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鬥爭精神,與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鬥爭,表現了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
《兩個朋友》中的莫裏索先生和索瓦什先生是最普通不過的法國人,他們曾經擁有愜意的生活,每到星期天,都要到瑪朗特島釣魚。自從普魯士人侵入以後,他們再也沒有釣魚的心境和興致了,唯有憤怒、怨恨和無可奈何。這一天,兩人聚在一起借酒澆愁。不一會兒,便都有了幾分醉意。酒壯人膽,迷蒙中二人有了去釣魚的想法。
偏巧,索瓦什先生認識駐守在哥隆布村的法國兵前哨團長,得到了一張通行證。於是他們進入了被放棄的哥隆布村,村子裏到處是荒涼和死寂,村對麵駐紮著敵人。麵對荒廢的村莊和恐怖的環境,兩個朋友趕忙鑽進了蘆葦叢。這時,他們的酒也醒了,這才意識到了危險,可不知危險即將來到。望著身邊的湖水和水下的遊魚,他們怎麼也耐不住釣欲,於是,架上漁竿釣了起來。一條條魚釣上來了,一陣甜美的歡樂透過了他們的心田。這種久被剝奪的歡樂,使他們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突然間響起了炮聲,敵人用炮彈摧毀法國的村莊和建築。兩個朋友十分憤慨,譴責著法西斯的暴行。就在他們憤慨至極時,猛地聽到了腳步聲,回頭一看,四個敵人正端著槍走近他們。
“你們一定知道回去的口令,告訴我們就放了你們,否則,就別怪我們不客氣,聽到了沒有?”
兩個朋友臉色蒼白地站在普魯士軍官麵前,他們誰也沒開口,隻是一聲不響地站在那兒,望著祖國的山山水水。
敵軍官發出了命令,12名大兵托起了他們的槍。莫裏索先生望著盛滿活魚的網袋,淚水盈眶,他結結巴巴地和自己的朋友索瓦什先生道別。
槍聲過後,兩位朋友依偎在血泊之中。他們從容而光彩地走了。
莫泊桑不會忘記,在這場戰爭中,法國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人民感激他,是他創作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是他深刻地反映了普法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是他控訴了普魯士的侵略罪行;是他真實地表現了戰爭中法國人民同仇敵愾的鬥爭精神和愛國熱情。
莫泊桑既是戰爭中的普通一兵,又是記錄戰爭的行家裏手。他讓我們目睹了普法戰爭中發生的一切,不愧為法國人民的優秀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