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航院校碩士點及人才需求。
民用航空運輸屬於“鐵、公、水、管、空”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區別於其餘四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獨有特點,如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的“三高”為其典型特征。由於民航運輸的”三高”,為了保障民航運輸的安全、經濟運行,需要高素質的關鍵技術崗位人才和管理人才作為人才保障。
民航運輸是在中國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民航局)、各地區管理局統一領導和監管下,由民用運輸機場、航空公司和空中交通管理部門構成的一個複雜社會技術係統,該係統的關鍵技術崗位包括機場運行指揮員、飛行員、機務維修人員、簽派員和空中交通管製員等。關鍵技術崗位人員的學曆層次決定了該係統運行的安全水平和效率。中國民航的關鍵技術崗位人員學曆層次經曆了從大專到本科,再到碩士研究生的發展曆程,迄今缺乏民航院校的獨立博士研究生培養學科點支撐。
截至2011年3月,民航局下屬的中國民航大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所擁有的碩士點已完全涵蓋民航運輸關鍵技術崗位人才培養領域。民航局下屬的兩所本科院校碩士點統計情況所列。
從表1可見,截至2011年7月,中國民用航空局下屬兩所本科院校中,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有1個一級學科,5個二級學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製等3個二級學科為2011年自主設置),該校以民航特色碩士研究生培養為主線,其學科點涵蓋航空公司、空中交通管理兩個民航子係統的關鍵技術崗位人才培養,缺乏機場場道建設人才培養學科點支撐,該校急需開展圍繞民航各關鍵技術崗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學位授權點,並急需完善學科門類。
中國民用航空大學已建立較為完善的涵蓋理、工、文、管、法學科門類的學科體係,截至2011年7月,該校有12個一級學科,38個二級學科,同時開展學術型和應用型碩士層次人才培養,缺乏博士學位授予權。
“十一五”期間,我國民航的運輸總量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民航大國。但是,在航空製造、航空運行等方麵缺乏原創性的知識產權,大量的技術和設備依靠國外采購,難稱民航強國。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國家確定的發展大飛機項目,至2030年建成民航強國的發展戰略,對民航院校加強自身學科建設,加速培養民航創新型高層次複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程碩士。
二、民航院校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能夠獨立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或者參與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這兩個目標實際上也成為了研究生培養單位授予研究生碩士學位的標準。教育部提出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至“十二五”末期,學術研究型研究生和應用研究型研究生的比例達到1∶1,實際上就是培養能獨立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和參與科學研究工作研究生並重的要求,避免以前我國研究生培養重理論研究、輕實際應用的問題。
民航行業的特點決定了民航院校的碩士點從學科屬性上來說大多屬於工學範疇,因此,民航院校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以重點培養能獨立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研究生為目標。具體來說,就是根據民航院校所特有的優勢教學資源和場所,結合民航的國際化特性,建立“英語+執照+學曆”的培養模式。針對民航行業的國際化,國際民航組織製定了飛行、管製英語標準,因此,民航院校的碩士生培養,不但以公共碩士學位英語的要求組織教學,還必須以國際民航組織的英語標準為依據,編寫相關教材,加強民航專業英語教學,著重提高研究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其取得碩士學位英語學分的考核依據為能否通過國際民航組織英語測試。民航行業的執照就是相關專業技術工作的任職資格證書,這個方麵可以說民航率先體現了專業學位的要求。無論是飛行、空管還是機務維修,民航行業早已實施執照準入的管理辦法。因此,對於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不但要堅持將理論教育的各種結業證照和畢業授位相結合,進一步,更應當將從事航線飛行、簽派、空中交通管製、航行情報等專業技術工作的執照考核和畢業授位結合,走出校門的民航院校碩士研究生,就能夠到生產單位獨立擔負專業技術工作,縮短培訓時間。碩士研究生,注定其培養規格高於本科生。教學環節,除開設應用數學等公共學位課程,還應當開設一定數量反應民航前沿動態的專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