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東國務委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研究生教育經過三十年來的改革發展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就,始終堅持質量第一觀念,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數量發展,但也同時指出我國研究生教育和發達國家相比、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眾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主動適應現代化建設的意識不強,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規律的把握不深,人才培養與發展方式轉變的銜接不夠緊密。因此,有目的地根據不同教育主體的不同需求特征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遵循的路徑及其教育改革的發展定位,希望能對改革提供借鑒性的建議。
一、研究生教育需求主體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關係分析。
當前,研究生教育進入全麵提高培養質量的新階段,而培養質量與社會發展的高質量需求不能很好地對接,有必要從研究生教育不同需求主體的角度解析研究生教育,以明晰研究生教育據此為改革的不同方向。
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主體可借鑒泰勒對教育需求主體的概括,包括社會、學科和學習者。社會需求主體主要涵蓋政府、社會各行各業及國家發展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終需求主體。學科需求即促使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是創新,是推動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學習者即為研究生主體,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需求主體,研究生主體的需求及其變化,決定著研究生主體不同的投入狀態,研究生主體投入狀態不同,研究生教育的產出質量就不同。
1.滿足社會需求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出發點。
教育首先源於人的社會需要,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為傳遞社會生活技能和生產經驗而得以產生的。因此,社會需要是推動教育發生並進一步發展的前提。深化研究生培養機製或模式改革,強化質量第一意識,研究生教育始終為培養合格的多樣化的高層次創新人才而服務,並最終為滿足社會不同的需求而服務。滿足社會需要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終目的。
但同時看到,研究生教育經過三十年的發展雖然質量在不斷提升,但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這種差距最集中的表現,就是我們培養的博士、碩士在創新能力方麵還不夠強。因此,從社會需求的角度,改革研究生培養機製,探索分類培養新模式,培養更多的與社會需求相對接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就成為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頭戲,也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出發點。
2.學科需求的內在創新品質是推動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促進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是。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研究生教育不僅承擔著培養國家迫切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的任務,凝練學科方向,構築科研平台,解決製約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還承擔著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因此,研究生教育要發展,必須與國際、國家及區域科技、經濟、產業、社會發展,與時俱進,這就要求著學科需求的內在創新品質的強有力的支撐,是推動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而人才培養是研究生教育始終不能偏離的中心,促進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應是研究生教育改革所要達到的內在要求。
但要看到,目前研究生教育還沒有建立起適應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體係,主要體現在探究問題的能力不強,還沒有形成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緊密互動,而且在培養中仍沒有擺脫傳統教育中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規律,不斷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爭取跨學科、跨單位團隊式聯合培養研究生,真正促進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應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保證研究生教育有序發展的前提。
3.關注研究生主體需求及其變化是研究生教育的邏輯起點,促使其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需求是研究生教育改革見實效的起始點研究生教育的對象是研究生主體,研究生主體構成研究生教育的直接需求主體,更是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主要來源。對於已攻讀到碩士層麵的研究生主體,更接近邁入社會需要的高層次人才隊伍,與一般人力資源相比有著更為強烈的自我發展實現的需要,但這種需要往往是內隱的,不經過激勵的引導作用,往往煥發不出來,並經常被目前大部分學生讀研的盲目性所掩蓋。經調查,目前大部分學生選擇讀研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高學曆,為就業獲得更好的選擇機會,而對讀研之後要進行怎樣的學習和自身成長方麵的培養,沒有明確的目標及想法,絕大多數都是選擇服從學校的教學安排。讀研的盲目性導致形成隻要學位不要學問的學習動機,從而被動投入到學習中,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不能有意識地開發自己的創新潛能。
研究生群體中存在的讀研的盲目性,實際上暴露出研究生教育體係存在的問題。研究生主體有實現自我發展的需要,但缺少研究生教育正確或適當的引導和發掘,關注研究生主體需求及其變化,應是研究生教育的邏輯起點,完善人才激勵機製,促使研究生主體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需求,應是研究生教育改革見實效的起始點。
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徑設計。
以滿足不同需求主體要求為改革的切入點,探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同所遵循的方向,並以此確定教育改革的發展定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以順應多樣化的社會需求為主線,帶動研究生教育的結構向縱深發展2009年,我國全麵實行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改革,在充分借鑒國外在應用型人才及學術型人才方麵的培養經驗基礎上,明確了學術型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的定位,調整和優化了分類培養的機製和類型結構,在師資隊伍結構、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價體係等方麵建立了區別性的分類培養體係,建立起適用於學術型、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我國研究生教育結構的調整轉型初步完成,當前為順應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要著重加強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改革,其中在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方麵,應實現應用型碩士生在數量上占75%的格局;在管理製度的調整方麵,專業目錄應在專業共性的基礎上把握專業的特殊性,將應用型碩士學位進行更細致的劃分,更緊密地與社會需求接軌,帶動研究生教育的結構向縱深發展,逐步使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體係盡快與國際接軌。
2.以實現學科需求內在創新為重點,創新研究生教育從以知識為主轉向以能力為主。
我國研究生教育已進入全麵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新階段,而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匱乏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事實。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合理科學的知識結構是以言傳知識為基礎、以意會知識為主導,兩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啟發是做出新發現的關鍵所在。但長期以來,研究生教育重視言傳知識和知識傳教,忽視創造境界的提升和創造技法的獲得,使得相當一部分研究生由於缺乏有效的引導,從而導致了創造力不足。創新研究生教育必須從以知識傳授為主轉向以開發能力為主轉變,提倡啟發性、研究性、實踐性教學,積極利用各類創新實踐平台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同時,注重研究生分類培養的區別,培養學術型研究生要繼續推進研究型教學培養體係再設計,開展以啟迪思維、啟迪智慧、探究問題、雙向互動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法改革,將啟發式的課堂講授、思考式的課堂討論以及能動性累加式考試相結合,鼓勵教師在探究中教,學生在探究中學,努力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啟迪學生的智慧,培育學術型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全麵提高學術型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應用型研究生要在建立多種形式的專業實踐基地基礎上,采取集中實踐和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培養實踐研究和創新能力,提高專業素養及就業創業能力,確保專業實踐的質量,全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前研究生教育必須注重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創新研究生教育方式,從以知識為主轉向以能力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