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1904-1940年(上)(1 / 3)

〇清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年)

先生名鉞字彥威。江蘇溧陽人。12月6日(農曆十月三十日),出生於直隸遷安(今屬河北省)。時先生雙親隨外祖父鄒梓生(字蘅衫,江蘇鎮江人,時任遷安縣令)居住。

高祖壬,字汝黓,號質庵,生於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邑庠生,屢赴舉,不第。卒於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四十四。高祖母狄氏,溧陽人,生於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卒於清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年三十七。

曾祖梓,字可培,號南卿,生於清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道光五年秀才,道光八年舉人,道光年間曆任知縣於浙中。鹹豐年間曆任紹興、寧波、杭州知府,署杭嘉湖道,兩署浙江鹽運使、按察使。卒於鹹豐十年(庚申,1860),諡武烈,年五十四。著有《繆武烈公遺集》六卷,已刊行。曾祖母王氏夫人,溧陽人。生於清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卒於光緒十五年(戊子,1889),年七十九。

祖父鞏,字堅士,為武烈公幼子。生於清鹹豐元年(辛亥,1851)。“幼不好弄,與兄彝共學,互相切劘,經史百籍,靡不淹貫。弱冠後,有誌經世,襟抱宏達,見者目為偉器。中光緒己卯科鄉魁(光緒五年),尋議敘員外郎,改知府,又以浙江海運勞保歸部,盡先選用,曆辦直賑及上海洋務差。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春,謁選入都,觸暑遂卒,年三十七,時論惜之。著《海上卮言》、《菁華山館詩文集》、《日記》,各若幹卷,稿藏於家”。祖母金氏,浙江嘉善人。生於鹹豐七年(丁巳,1857),卒於光緒十五年(乙醜,1889),年三十三。

父親頌唐,字飲仙,生於清光緒七年(辛巳,1881),早失怙恃,由六伯祖父彝撫養成人,生長於北方。任北洋軍械局秘書多年,家居保定。性溫靖恬淡,喜藏書,公務之暇,以讀書教子為樂。卒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四十四。著有《惟是齋文集》、《惟是齋筆記》,藏於家。母鄒氏,名守媛,字稚衫,江蘇鎮江人。生於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卒於1968年,年八十六。

是年,張爾田31歲,王國維28歲,陳寅恪15歲。

〇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先生一歲

隨雙親住外祖父遷安寓中。

〇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先生二歲

隨雙親住外祖父遷安寓中。

〇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先生三歲

隨雙親住外祖父遷安寓中。

〇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先生四歲

隨雙親住外祖父遷安寓中。

〇清宣統元年己酉(1909年)先生五歲

隨全家遷居直隸省保定(今屬河北省)。

〇清宣統二年庚戌(1910年)先生六歲

隨全家居保定。

〇清宣統三年辛亥(1911年)先生七歲

隨全家居保定。

讀《論語》、《孟子》,由先生外祖父口授。是歲,先生外祖父病卒。“(蘅衫公)晚歲致仕,居保定。鉞七八歲時,讀《論語》、《孟子》,即公所口授。宣統三年卒,年八十”。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〇中華民國元年壬子(1912年)先生八歲

隨全家居保定。

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位。

〇中華民國二年癸醜(1913年)先生九歲

就讀於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範附屬小學。

〇中華民國三年甲寅(1914年)先生十歲

就讀於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範附屬小學。

〇中華民國四年乙卯(1915年)先生十一歲

就讀於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範附屬小學。

〇中華民國五年丙辰(1916年)先生十二歲

就讀於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範附屬小學。

〇中華民國六年丁巳(1917年)先生十三歲

就讀於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範附屬小學。

〇中華民國七年戊午(1918年)先生十四歲

8月,考入直隸省立第六中學。

編年詩

《蟋蟀》

〇中華民國八年己未(1919年)先生十五歲

就讀於直隸省立第六中學。

〇中華民國九年庚申(1920年)先生十六歲

就讀於直隸省立第六中學。

編年詩

《乞宋子癡先生畫山水》

〇中華民國十年辛酉(1921年)先生十七歲

就讀於直隸省立第六中學。

編年詩

《人日寄懷李子撝許君遠》

〇中華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年)先生十八歲

6月,從直隸省立第六中學畢業。在中學四年中,先生先後受業於高蘭坡(慶題)、馬獻圖、王心研(念典)等三位國文教師,獲益甚多。

由於少承庭訓,加以師長教誨,先生於中學畢業前已“受過文史之學的基本訓練,學習了文字、聲韻、訓詁以及目錄等諸種學科的常識,略通治學門徑(譬如參閱《書目答問》、《四庫總目提要》、段氏《說文解字注》、王氏《經義述聞》、章氏《文史通義》等);讀過一定數量的經、史、子、集類的重要書籍(少量是精讀,大多數是選讀或翻檢),也看過一些小說戲曲”。先秦書中“最喜讀《詩經》、《左傳》、《莊子》、《楚辭》。同時,又練習寫作古文、詩、詞等”。並與中學同學共結吟社,先生1928年所作《與張益孺共飲》詩自注雲:“君昔年與餘共負笈中學時,共結吟社,君有‘長空萬裏送秋雁,流水一溪冷釣船’句,餘最愛誦之。”還是校刊的主要撰稿人。

“最初寫稿應該遠溯到中學讀書時間,校中發行校刊,由地理教員夏雲僧先生主其事。我們那一班很有幾個國學成績卓越的人,如前年在北平病逝的李子撝兄,和現在成都齊魯大學任課的繆彥威兄,都是家學淵源,一校之俊(他兩人後來都是北大同學)。彥威兄作詩填詞,子撝兄擔任翻譯。兩人作品名重一時,我的國學基礎不及他們,但因為缺人,他們拉我合作。我試寫小說。……”

8月,就讀於河北大學預科。

編年詩

《京都旅舍中作》

〇中華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年)先生十九歲

8月4日,《北京大學日刊》第1282號刊登《北京大學布告》,謂“本校此次複試新生試卷業經評定完竣,茲將取定各生姓名揭布於左”。先生名列其間。是月,先生就讀於北京大學文預科。

〇中華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年)先生二十歲

6月,因父親病重,先生從北京回到保定。

8月,經馬殿元介紹,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學國文教員,兼保定私立誌存中學國文教員。先生教書所獲薪金成為全家的生活來源,供養父母、兩弟、兩妹。

夏秋之際,先生父親逝世,安葬於保定城郊江蘇義塋。其地屬保定江蘇會館所有。其後先生正式從北京大學輟學。

在培德中學,先生先後講授“國文”、“國學概論”及“中國文學史”三門課程。“1924年我小學畢業,考入培德中學。在培德中學,我非常幸運,遇到國文老師繆先生。……1924年,先生20歲時,……在培德中學任教,以贍養家人。繆先生在培德中學四年,先後開國文、國學概論及中國文學史三門課程,材料充實,分析明確,口齒清俐,語言生動簡潔,深受同學歡迎。又指導同學課外讀書,根據梁任公所開書目,凡先秦經子,《說文解字》,四史、《通鑒》,《昭明文選》和詩詞選集等等,無不研習”。所教學生中有胡厚宣、任績、王崇武等。

〇中華民國十四年乙醜(1925年)先生二十一歲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學國文教員,兼保定私立誌存中學國文教員。

秋,與賈湘女士結婚。

〇中華民國十五年丙寅(1926年)先生二十二歲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學國文教員,兼保定私立誌存中學國文教員。

7月1日,長子繆慈明生。

同月,《學衡》第59期節錄發表先生致《學衡》編者函:

神州厄運,百事殂落。文化沈黯,尤為大憂。即以文學論,皙人之長,清澄細膩,毫分厘析,抉擇入微,婉達衷情,曲肖物狀,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如遊絲嫋空,纏綿無絕。而評衡之作,尤多善言。此固學人所同感。吾宗邦近雖不競,然以數千年之蘊積,其璀璨之光,要自有不能掩沒者。譬如梨柚異味,而同悅於口;施嬙殊色,而同美於魂。不可以國勢強弱橫生軒輊也。故居今之世,尊人尊己,舉無一當。惟有鏡照衡權,擷長棄短,鎔冶為嶄然之真新文學,兼蓄新質,而能存故美,庶幾得之。自三五巨子,以膚受末學,投國人嗜奇趨易之心,登高一呼,得名而去,使後生囂囂然狂走不已,其弊既為識者所洞鑒矣。而鴻生碩彥,湛溺舊聞,墨守故矩,傲然自尊,於西人之作,一切閉拒,以為絕不可相謀,斯亦未為得也。荀卿有言:“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今嘩眾取寵之士,既蔽於今,蔽於淺矣,而老師宿儒,抱殘守缺,又不免蔽於古,蔽於博。閎達不出,孰通其郵,此千鈞之責,惟冀諸君子負之。而華夏文運,亦將於斯卜盛衰焉。然則鉞之所以景慕高明者,又豈獨聲應氣求之感而已哉。

編年詩

《七夕雨夜》、《觀菊》、《寄懷李子撝北京》

〇中華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先生二十三歲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學國文教員,兼保定私立誌存中學國文教員。

2月26日,《甲寅周刊》第1卷第44號“通訊”發表2月21日先生致章士釗(行嚴)函及章士釗回覆:

……前歲曾有蕪箋,辱蒙省覽,浮辭鄙意,無當偉懷。

嗣因叢感百端,複欲有所陳述,疏懶因循,操翰旋止。適會停刊,遂致中輟。今《甲寅》繼起,蝕日重明,凡屬同心,忭慰無量。讀三十六期,知先生方於撰述餘暇,研討《論衡》。王充絕學,久湮塵土。近人習於淺嚐膚受之風,雖震其說之驚創,稍稍稱道之,然終無大裨。先生以精邃之思,治深美之籍,闡發微義,昭宣士林,庶幾仲任之子雲乎?乃觀近數期,先生與人往複,似殊注意於校勘考訂。鉞竊以為治學者,宜以閎識孤懷,旁搜遠紹,校同異,辨根枝,執其綱紀,則以簡禦繁;泛其波流,則由博返約。呼吸千載,卓然撢古人之用心。而居今之世,文軌溝通,尤宜取吾先哲遺寶,散漫者條理之,幽隱者闡揚之,發潛德之耀,增邦國之榮。若夫校訂訓詁,乃學術之蘧廬,可一宿而不可久留,縱研之至深,不為造極。譬如自滬赴都,秣陵、曆下,為所必經。然若終身徘徊於秦淮河邊、大明湖畔,訪六朝之遺跡,挹山水之靈光,即使選勝搜奇,纖細不漏,亦隻可為抵寧抵濟而已,豈可謂已抵都乎?恒持此義,譏評清儒,以為唯休寧戴君,濯漢暴陽,邈不可及;會稽章氏,亦嘉禾秀出,穎豎群倫。餘則雖如高郵王氏父子,吾未敢許其為成學。鉞甚願先生為戴、章,不欲先生為王氏。甚願先生能取《論衡》,剝膚存液,本邏輯妙術,加以推闡,選為一書,使仲任之學,大明於世,承學之士,均受沾溉,不欲先生僅為一《論衡集解》,高者視孫仲容《墨子間詁》,下者仿佛王益吾莊、荀《集解》而已也。又《甲寅》“通訊”一欄,博致眾義,隨事發攄,通人己之情,廣應求之效。至善!至善!而鉞又希先生特辟一欄,使天下學子,皆得條舉疑難,廣徵解析;鴻生碩彥,亦可藉資研討,發布心得。本以文會友之意,免獨學寡聞之苦,施者受者,兩有所裨。據地無多,為益甚宏。去歲友人李君杏南,曾建此議,嗜學之士,必多同心。先生肯惠而許之乎?……

繆鉞保定西河沿(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彥威所規一義,所提一事,均極善。夫校刊者為學之初步也,止於初步,故不得謂學,然初步不為,學亦難日起有功。此象形文字之國治古學者之特征,非他土所能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