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倪偉博士在其學位論文基礎上擴展而成的《兒童信念-願望推理》一書即將付印,她的博士生導師熊哲宏教授囑我為之寫序。倪偉曾是我的碩士研究生,我參加過她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也多少了解一些她寫作這本書的有關信息。所以,我欣然應承哲宏教授之托。
十多年前,倪偉在南京師範大學做研究生期間,學的是德育心理學方向。畢業後,她一直在上海大學從事大學生心理谘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5年,她考取華東師範大學基礎心理學專業博士生,其博士學位論文是哲宏教授欽定的命題作文,主要是探討兒童心理理論的核心內容——兒童信念-願望推理的心理機製。她碩士所學的方向和現在所做的工作都與其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題沒有多少直接的關係,因而需要從頭學起,逐漸熟悉兒童心理理論領域的理論、研究、實驗和問題,其挑戰和壓力可見一斑。可想而知,她做博士學位論文研究肯定經曆了艱難與痛苦的過程。當然,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倪偉如期完成了其博士學位論文《兒童信念-願望推理的心理機製研究——兼對ToMM-SP模型的檢驗》,該論文在答辯時受到了答辯委員會的好評。同時,她也圍繞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題,先後在《心理科學》、《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探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等刊物上發表了數篇論文。學位論文答辯之後,她再接再厲,又用一年多的時間在其學位論文基礎上寫成了《兒童信念-願望推理》這本書。
心理理論是兒童社會認知領域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心理理論是指兒童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認知,並由此對相應行為做出因果性的預測和解釋。信念和願望作為兒童預測他人行為的兩種非常重要的心理狀態,被大部分研究者看做是心理理論的核心概念,由此,兒童的信念-願望推理的發展及其解釋就成了心理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信念-願望推理能力是兒童有效的社會認知工具,兒童擁有這一能力,有助於他們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互動,與其溝通社會信息、調整自身反應、建構人際關係、促進道德發展等都有著密切關聯。那麼,這種能力究竟是先天抑或是後天的?這是一種具有領域特殊性的能力抑或是具有領域普遍性?隻有探明了這些問題,才能為教育實踐提供合理的理論根據,從而針對不同類型兒童發展的特點設計相應教育內容,以促進兒童相關能力與品質的發展,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兒童信念-願望推理》一書包括六章內容,第一章“心理理論研究的興起與發展”,從兒童心理理論研究的產生出發,依次闡述了兒童心理理論的主要研究範式、主要研究成果和主要理論解釋。第二章“從心理理論研究到兒童信念-願望推理研究”,主要闡述了兒童信念-願望推理的概念與內涵、發展機製解釋和加工機製解釋。第三章“兒童信念-願望推理研究的主要爭議”,討論了兒童何時開始具備信念-願望推理的能力和如何解釋兒童在信念-願望推理任務中的表現變化。第四、第五章是中國兒童的信念-願望推理實驗研究,用四個實驗係列共9個實驗,以逐步推進的方式,研究了兒童信念-願望推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發展變化機製、任務表現機製以及加工機製。第六章“訓練研究與教育啟示”,介紹了國內外包括兒童信念-願望推理在內的兒童心理理論之訓練研究的概況、訓練方案和教育啟示。
《兒童信念-願望推理》一書的創新之處表現在:第一,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穎的研究課題。盡管國內心理學界對兒童心理理論已有不少的理論評介和實驗研究,但很少人有圍繞兒童心理理論的核心內容,即兒童信念-願望推理機製進行係統的論述。本書對兒童心理理論,重點是信念-願望推理研究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進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分析,特別是對圍繞ToMM-SP模型的相關評介,有助於豐富我國當前心理理論研究的主題與內容。第二,作者使用了一些特別的實驗範式。本書通過一係列實驗對兒童信念-願望推理的心理機製進行了係統的考察,重點對ToMM-SP模型進行了跨文化檢驗與深入研究。在具體實驗中,作者不僅在國內首次嚐試使用了不少國外的實驗範式,如接近性與回避性願望的部分真實信念任務、“對比”錯誤信念任務、“消失”錯誤信念任務等。更為可貴的是,作者還對國外的實驗範式的某些要素進行了創新性改編。第三,作者繪出了具有新意的解釋研究結果的流程圖。作者結合自己的實驗結果與其他人的一些實驗結果,繪出頗有新意的流程圖,用來直觀地描述兒童信念-願望推理的加工過程,以此對兒童在不同類型信念-願望推理任務中的表現加以解釋。第四,作者對心理理論的模塊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在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中,作者沒有就事論事,僅就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解釋,而是針對ToMM-SP模型所基於的心理理論模塊論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作者認為,心理理論功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也具有特殊的先天基礎,但它並非是完全模塊化的,它的先天功能結構是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起源與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而不是發展的最終結果。如果將心理理論機製這種先天的領域特殊的結構視作非嚴格意義上的模塊,那麼它可能是一種曆時性的模塊,而非遺傳規定的不變的模塊,且環境的作用應該不僅僅是一個啟動器或觸發器,經驗、學習等後天因素會影響到兒童這一係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