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光輝時刻的焦點(3 / 3)

5月11日,首批中國留德回國考察團23人觀看完升旗儀式後,到國旗護衛隊駐地參觀,並與國旗班戰士座談。

6月1日,參加全國少先隊員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參加完升旗儀式後,到國旗護衛隊駐地聽國旗衛士講解國旗,參觀內務,觀看隊列表演,並和戰士們進行座談。

7月1日,受到表彰的全國優秀縣(市)委書記彙聚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後,一部分縣(市)委書記到國旗班找戰士談心。

8月8日,’95中國嘉陵集團杯全國首屆北京―拉薩摩托車拉力賽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壯行儀式。30名巾幗摩托車手接過國旗護衛隊隊員交給的五星紅旗,準備從天安門廣場出發,穿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最終抵達“陽光之城”拉薩。

10月1日前後,國旗護衛隊接待了無數前來慰問的單位和團體:11月19日,青海人民慰問團拜訪國旗護衛隊。11月23日,天津西寧道小學師生代表來到國旗護衛隊駐地,並將他們自製的一麵標準國旗贈送給國旗衛士。

由於國旗護衛隊沒能詳細記錄這些活動的具體情況,筆者在這裏隻能列出這麼一大堆的事實。但是我想從這些事實本身,我們應該可以想象出社會各界對國旗衛士的愛。

一位大學教師送來兩條建議

這又是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

陝西師大史地所教師費省,1995年2月來北京出差,專程到天安門廣場觀看了升旗儀式。回到賓館,給國旗護衛隊寫了一封信。

國旗護衛隊負責同誌:

近年來,觀看天安門廣場每日的升降旗儀式,已成為全國人民及海外炎黃子孫寄托愛國深情的重要形式。這形式是獨特的,是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

去年10月1日,45周年國慶日升旗儀式有30萬人觀看,而今年元旦的升旗儀式不僅有眾多現場觀眾,且有中央電視台的實況轉播,影響越來越大。我相信,這升降旗儀式會隨著共和國的繁榮發展而久遠地堅持下去,並不斷完善,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方式,成為中國人民的一種崇高的“朝聖”。

今年元旦的升旗儀式中,我從電視畫麵上看到隨著國歌樂曲上升的國旗,因無風而低垂不飄時,心中掠過一絲憾意。我想,在國歌聲中上升的國旗應是迎風招展的,從杆底直飄到頂,讓千萬個感情真摯的心得以滿足,讓人們不僅感到升旗的莊嚴隆重,也能從中產生激情,飄展的國旗會給人們心頭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說在膠卷和錄像帶中了。

為了親睹現場情況,我利用寒假,專程到京觀看升旗。昨天(2月7日)一早,我從火車站直奔廣場,終於目睹了盼望已久的升旗儀式。當時天空晴朗,幾乎無風,而升旗時竟無一絲風,國旗低垂,從杆底到杆頂一直沒飄起來,我的憾意增強了。

我終於下了決心,不揣冒昧,把考慮已久的一種設計方案告訴您,即用電機從旗杆內鼓風吹動旗幟,使之在上升過程中和升到頂位後都能迎風飄揚,而不依賴自然風。這項設計,我已做了小型試驗,獲得成功,於去年申請了專利。我願無償獻出全部設計並全力合作,以盡一個公民的責任。如果您認為我的建議值得考慮,請隨時通知我。

因來京前並未想寫此信,也沒帶其他資料,所以這裏隻附了一張草草繪製的示意圖。請原諒。謹祝

工作順利!

陝西師大史地所教師

費省

1995.2.7夜

三個月後,費省再一次來到北京。又向國旗護衛隊提出了一條建議:

天安門國旗護衛隊:

我觀看了兩次降旗儀式,都有一種強烈的缺憾感。升旗時,國歌高奏,國旗上升,觀者眼前、耳中充滿莊嚴的形聲,自然肅立無語。降旗時,沒有相應的樂音,對人們沒有聽覺的約束,往往是旗降一兩米時,人們才發現降旗開始。降旗過程中,長安大街上車輛、行人的喧囂聲,降旗觀眾的言談聲盈耳,降旗因之失去了許多莊嚴性。觀眾的心。

我不知外國降旗時有無伴音,不敢妄言。但是,我從電視上見過國家領導人出訪時,在外國烈士墓前獻花時,一聲淒涼的軍號宣布儀式開始,並響徹整個過程,營造出一個最佳環境,烘托出一個最佳氣氛。

有升旗的國歌,也許不該有降旗的樂曲。所以,伴音應該不是樂曲,而是一種突出莊嚴感的形式單純的音響。我以為,中國古代的“晨鍾暮鼓”可以考慮。降旗在暮色中,沉沉鼓聲宣告儀式開始,伴隨著全過程,既壓製了街上的噪音,又收攏了觀眾的心。

升旗儀式基本上是西方形式,降旗伴音將是古老傳統文化的體現,有其特殊意義。

除了鼓聲之外,可以再考慮其他形式,總之,不能讓萬眾矚目的降旗成為“無聲電影”(實際上有許多噪聲)。國旗禮儀可以借鑒外國的形式,也可以產生自己的形式,而精髓是完善化。

對降旗應有樂音相伴的看法可以先征求專家和普通觀眾的意見,然後決定是否值得進一步研究。

1995年5月11日

費省教師的這兩封信,是國旗護衛隊收到的千千萬萬建議中的代表。自1991年實施新的國旗升降儀式以來,國旗護衛隊經常能收到這樣的信件。現任政治指導員王建華對我說,他們收到的信件中,有建議國旗衛士中應有女兵的,有建議采用溫控技術保證旗座下的草坪四季常青的,也有建議就由56個民族各派一名代表護旗的。他最後表示,雖然我們知道,升降旗儀式的任何一點改革都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但我們一直十分感謝這樣熱心想著五星紅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