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公元九二三年(4)(1 / 3)

康延孝不知道,李存勖眼下其實並沒有那麼樂觀,心中憂煩很多:其一,段凝已進至臨河之南,兵鋒直指澶、相二州,魏州大受威脅;其二,自德勝失利以來,糧餉損失了數百萬之多,租庸副使孔謙為彌補軍需,隻好橫征暴斂,魏州百姓已苦不堪言,州民多有流亡,租稅也就越來越少了,倉廩存糧連半年都難支撐;其三,盧文進、王鬱率契丹軍屢次寇掠瀛州、涿州,遊軍常常抵達二州之南;其四,已有消息傳來,契丹人待草枯冰合之時,將要大舉南侵。其實,梁軍將數路並進、大舉入寇的消息,他也早有耳聞,何去何從,李存勖也拿不定主意,隻好在朝城大召諸將,商議對策。

李紹宏道:“鄆州城門之外皆為梁境,孤遠難守,有不如無。眼下最好與大梁議和,以鄆州交換衛州及黎陽,以黃河為界,各自休兵息民,待財力稍集,再圖後舉。”

諸大臣也大多讚成此議,李存勖大為不悅,歎道:“諸位是想劃河而治,其實梁人也作此想,若如此,我將死無葬身之地!”因此,議論了半天,君臣最終不歡而散。不過,李存勖注意到,在眾臣議論之時,郭崇韜卻一直低頭不語。

於是,待眾大臣離去後,李存勖又把郭崇韜單獨召了回來,問道:“眾臣皆勸我與朱梁議和,但不知郭公有何想法?”

郭崇韜沒有回答,而是反問道:“十五年來,陛下不櫛沐,不解甲,所為何事?不就是為了要報家國之仇、雪家國之恥嗎?現今,陛下既然已正尊號,河北士族、百姓每天都盼著承平之日盡早到來。如今,我軍剛剛得到鄆州尺寸之地,就因不能守禦而放棄,若如此,又怎能盡有中原?臣擔心一旦放棄鄆州,將士將會離心解體,待到糧草耗盡,將士也就作鳥獸散了。到那時,即便劃河為境,又有誰來為陛下守禦河北呢?”

李存勖道:“郭公所言,也是朕之所憂。那麼,為今之計該當如何呢?”

郭崇韜道:“臣已經細細詢問過康延孝河南之事,正在反複斟酌。臣認為,成敗之機,當在今年!梁主現在將所有精兵都交給了段凝,又決黃河以自固,他定然認為我軍一時之間難以渡河,必然不加防備。梁主之所以令王彥章進逼鄆州,就是希望鄆州有奸人造謠生事,內部生亂,好趁機奪回鄆州。段凝本非將才,更不能臨機決策,無足可畏。臣問過不少降兵,皆言大梁無兵駐守。陛下可留一軍鎮守魏州,再留一軍固守楊劉,陛下親率精兵與鄆州兵合一處,長驅直入,攻襲大梁。大梁城中既然空虛,必會望風自潰。屆時,梁主必定授首,其餘諸將也就會望風而降了。如若不然,今年多災,秋後收成肯定不好,軍糧也將用盡。陛下此時不決,大功何時可成?民諺曰:‘當道築室,三年不成。’帝王應運,必有天命!隻願陛下莫再猶疑。”

李存勖拍案而起,喜道:“愛卿之言,正合朕誌。大丈夫得則為王,失則為虜,我決心已定了!”說罷,又撫著郭崇韜的後背說道,“大事成功之日,當賜愛卿一鎮,共享天下。”

周元豹聽說此事後,奏道:“今年天道不利,深入必會無功。”

郭崇韜道:“古人任命大將,鑿凶門而出,何況成算已決,區區常談,豈可憑信?”

李存勖也道:“大丈夫行事,隻問情事,不問天道!”

龍虎會

就在李存勖與眾臣商議之時,王彥章率一萬梁軍已經渡過汶水,兵鋒直指鄆州。李嗣源聽說後,當即遣李從珂、高行周率三千騎兵迎戰。

李從珂、高行周在遞坊鎮遭遇梁軍前軍。王彥章此次所率梁軍,一部分是養尊處優的朝廷宿衛軍,一部分是臨時拚湊起來的烏合之眾,他們哪裏是久經大戰的橫衝軍的對手,兩軍剛一交戰,梁軍就潰不成軍了,任釗、田章等三百多將士皆被生擒。

王彥章見鄆州有備,隻好退保中都。

捷報報至朝城,李存勖大喜,對郭崇韜道:“鄆州告捷,足以壯我士氣,大事可成矣!”遂命諸軍將士凡有家眷隨行者,全都將家眷送回魏州,以便輕裝而行。李存勖也遣人將魏國夫人劉玉娘、皇子李繼岌送回魏州,臨別之際,李存勖對劉玉娘道:“事之成敗,在此一舉!若事情不濟,你可將我家人聚於魏宮,然後焚宮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