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培養孩子的性格(1 / 3)

1.自信

自信是一個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但它並非與生俱來,必須由家長對孩子從小加以正確引導,使孩子逐漸學會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著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裏有諸多的潛台詞――“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幹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麼”……假如每一個小學生、中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成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好學生。

然而,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進的勇氣,本來可能有十分的幹勁,也隻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長此以往,很難振作起來,成為一個被自卑感籠罩著的人。不但會延遲進步,甚至可能自暴自棄、破罐破摔,那將是很可怕的。要使孩子學會自信,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一、鼓勵孩子進行嚐試並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具有好奇心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動頭,家長可以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引導他們去嚐試或探索身邊的各種事物,讓他們在嚐試或探索中了解事物的性質,增強自身的能力,從而增加自信。例如,孩子在三四歲時喜歡玩水,就讓他們自己洗小手絹、給娃娃玩具洗澡、洗刷各種塑料玩具等等,做這些事既滿足孩子遊水的興趣,又給他們帶來歡樂,而且事情成功之後也會使孩子相信自己的動手能力,為建立自信打下基礎。

二、及時肯定和讚揚孩子的良好行為

人的自信需要外界的認同和讚賞。某一行為倘若得到外界的肯定,人的自信也會由此大增。孩子正處於自信形成的過程中,更離不開成人的肯定和讚揚。有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男孩乘公共汽車,上車坐了一段路程後,一位年邁的老婆婆上車了,母親起身讓座,並對男孩說:“來,小大人,站一會,看看能不能堅持住。”小男孩高高興興地站在座椅旁,並認真地扶著座椅不讓自己摔倒。這樣,孩子由於做成了一件小事而受到讚賞,他就會更樂意去做更多的事,接受更多的挑戰,以獲得更多的肯定和成功的喜悅,其自信也隨之日趨強化。

三、要對孩子充滿信心

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家長都不能對孩子失去信心,因為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積極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如果家長首先選擇放棄了孩子,看扁了孩子,認為孩子這輩子沒戲了,不可救藥了,那麼孩子極有可能受此影響形成消極自我,他也會在心裏看扁自己,覺得自己這輩子的確沒戲了,不可救藥了,不但自信心喪失殆盡,而且還容易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人人知道,人是喜歡被別人賞識的動物,尤其是對自我還不甚了解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去精心地嗬護,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在生活上的照料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可對孩子心理上的照料幾乎是一片空白,有傷孩子自尊心的話脫口就出,根本就不考慮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根本就不考慮對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負麵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心,其根源就在於此。有一句話送給家長,孩子隻有被別人發現了,他才能發現自己。

四、讓孩子排除消極自我

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往往在內心裏有很深的“消極自我”情結,他們習慣於對自己說“我不行”,有的孩子在學習上認為自己天生比別人差,考試成績總不好,再怎麼努力也不行;有的孩子在交往上認為自己是低能兒,壓根就不會討人喜歡,交朋友對自己來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有的孩子在文體活動上認為自己很差很差,別人一首歌很快就學會了,自己卻五音不全老是跑調,別人立定跳遠成績都很好,自己卻天生肥胖不是塊運動的料。人人都知道,一個人如果經常被消極自我的情結所困擾,他在沒有做事情之前就會先否定自己,做起事情來自然就不會有信心,而越沒有信心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失敗對自信心的打擊就越大,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因此,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家長必須要幫助孩子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要引導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要想辦法使孩子能夠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如經常找找孩子的過人之處,充分發揮孩子身上的這些閃光點並使其更加耀人,使孩子感覺到自己原來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差;當孩子遇事感到信心不足時,提示他用積極的語言來暗示自己,“別人行,我也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會做好的”,“我行,我一定能行”;對於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這樣就可以使得孩子能經常保持一種愉悅情緒,不斷地奮發向上。

五、培養孩子某一方麵的專長

有些孩子之所以沒有自信心,是因為他在某些方麵的確不如別人,差距明顯地擺在那裏,不由得孩子不承認,不由得孩子不自愧不如,這個時候家長除了采用鼓勵等辦法之外,最重要的是幫孩子提高自己,使孩子迎頭趕上。

每個孩子天賦是各異的,能力方麵也各有千秋。通常的孩子在智力和能力上難辨優劣,但孩子進入小學後,衡量標準就集中在學習分數上,這就使擅長學習的孩子常受表揚,而學習稍差的孩子常受批評,由於學習成績不如意而產生自卑,喪失了自信,不利於形成健康的人格。

如何避免孩子出現這種不利的情況呢?較為有效的辦法就是發現和培養孩子的某一專長。孩子從小其能力傾向便會顯露,有的孩子能跑能跳,好於運動;有的孩子愛唱愛跳,擅長文藝;有的孩子舞文弄墨,酷愛繪畫。家長的責任就是及時發現孩子的專長,順勢加以引導及培養,促進他們在某方麵具備其他孩子所不及的專長。這樣,即便孩子將來在學習上不佳,也不致因此而灰心喪氣,反倒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奮發努力,或許還能幹出一定的成就來。培養孩子的專長,孩子就有了一種競爭優勢,具有了上進的動力,孩子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自信。

六、不要拿孩子橫向比較

對於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家長切忌不要拿他去和別的孩子橫向比較,不要認為沒有比較就沒有提高,不要認為拿別人的長處來激勵孩子就能使他進步,一些盲目的、無謂的比較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它將嚴重地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有個孩子這樣說:“媽媽專門拿我同好的孩子比,專門拿我不行的地方同別人比,她越這樣比我就越沒有信心,比來比去搞的我什麼也不想再幹了。”家長通常是在對孩子不滿意的時候才去做橫向比較的,殊不知,這樣的比較會使孩子在心裏產生自我否定,會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個沒有用的人,會使孩子的自我形象嚴重受挫,會使孩子的自卑心理雪上加霜。其實,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人和人之間相互比較是毫無意義的,在這裏奉勸家長一句,比是比不出好孩子的,如果真的要比,不妨經常拿自己孩子的長處去和別的孩子的短處比一下,隻有這樣比才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七、善於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放手培養,幫助孩子學會競爭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裏活動時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家長應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幫助孩子在某些領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從而促進其他方麵的學習。孩子一般長到兩歲以後、動作、言語都有了一定難度的發展,自我意識萌芽,會有自己的一些獨特想法。家長應利用孩子的這種自我認識和願望,善於引導,給予鼓勵,滿足他們正當的獨特需要。

另外,孩子是在活動中獲得發展的,家長要為孩子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放手讓孩子進行各種活動,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從自己身上而不僅僅是從別人的賞識中獲得自信。在活動與競爭中,要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促進其自我肯定,樹立自信心。因為能否收到同伴和集體的尊重,是影響孩子自我肯定的一個關鍵因素。

培養自信,說白了就是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好。但自信不同於驕傲自大。如果一直以來,孩子隻懂得自己好,難免會變得自信心膨脹。所以某些時候,還要讓孩子適當承受一下挫折,拿自己的短處去比一比別人的長處。

一般來說,孩子自信的表現沒有嚴格的界定,但碰到困難不輕易退縮,勇於挑戰;碰到挫折能夠主動和人溝通,並表達自己的想法;精力充沛,心情開朗愉快,對人熱情,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等,都是有自信的孩子應該表現出來的。

2.積極樂觀

從心理學角度講,樂觀的情緒,能夠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的活力,使體內各器官的活動協調一致,從而有助於充分發揮整個機能的潛能,有益於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觀的情緒可能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對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根據《樂觀兒童》的作者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所稱,樂觀不僅是比較迷人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他做過高達1000次的研究,研究人數達50萬(包括成人和兒童)。

結果發現:

1.樂觀的人不易患憂鬱症。

2.樂觀的人認識事物的觀點是,令人快樂的、有益的事情總是不斷伴隨著自己。

3.遇到困難、挫折不悲觀失望,以樂觀的態度來克服。

4.在學校裏,具有樂觀情緒的孩子比悲觀的孩子的學習成績要好得多。

5.具有樂觀情緒能夠促進孩子的智力與品質的發展。

目前,現代家庭教育往往忽視了這一方麵的培養。孩子的情緒變化直接影響著其求知欲、智力及上進心發展。舉個例子來說,有兩位同在一個班級學習電子琴的孩子,其中一位孩子的家長經常用鼓勵的方式來激發他的學習興趣,顯然孩子的彈琴取得很大的進展;相反,另一位家長由於求成心切,經常斥責孩子,使孩子心理產生壓力,情緒緊張,彈琴進步很慢,最後不得不半途中止。因此,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情緒。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一、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

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曆告訴人們,家庭是陶冶孩子性格、天賦和情操的土壤。良好的家庭教育像涓涓溪流細流,滋潤著兒女的心田,嗬護著兒女的成長,影響著兒女一生的處世為人。

要想使孩子有健康、樂觀的心態,首先家長要做個樂觀的人,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自信,奮發有為,爭取事業和人生的最終成功。

二、讓孩子嚐試成功的喜悅

要經常引導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使其體驗“成功”的歡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在物質上滿足孩子,還要讓孩子多做些有益於智力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玩得也有情趣,也還不時品嚐到成功的滋味。尤其對年齡較大的孩子,更應注意這一點。有這樣一位孩子,已經6歲了,家長仍舍不得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讓他同鄰居的小夥伴一塊玩耍。孩子不高興時,家長就讓他吃好點心,玩高檔玩具,可孩子仍是默默無語,經常發脾氣。後來,家長改變了教育方法,讓孩子經常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幫助家長做些簡易的家務勞動。這樣,孩子的生活內容充實了,在完成各種任務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和愉快感,孩子的情緒也得以轉化,變得樂觀向上了。

三、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孩子

當孩子的想法與自己發生衝突時,不要以命令式的口氣強行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意願,這樣孩子會產生反感。要給他講道理,要讓他自然滋生出積極的情緒。現在大多數孩子都喜歡看電視,家長們怕影響孩子的學習,每天一到睡覺時間,家長便馬上把電視機關掉,責令孩子立刻睡覺。開始時,這種簡單的方法激起孩子大哭大鬧。後來,家長以商量的口氣對孩子說:“再看幾分鍾,你就上床睡覺,好嗎?”這就給孩子留有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也就漸漸適應家長的要求了。

四、教育孩子學會麵對挫折

人的一生中會經曆無數的困難和挫折,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應堅信:從困難與挫折中走出來的人會更堅強、勇敢,會更加樂觀地麵對人生。所以,父母經常有意無意地製造機會來加強孩子對挫折的體驗,告訴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怕,爸爸媽媽相信你經過努力一定能獲得成功!今年國慶期間,兒子參加圍棋定級賽,剛開始的幾盤棋,他沒有下好,心情很沮喪,應及時開導他:“比賽重在參與,勝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從中學到東西,就達到目的了。”果然,在父母的開導下,兒子放下了思想包袱,在後麵的比賽中接連取勝,取得好成績。正是由於這樣做,孩子能夠從容地麵對每一次失敗,每天都能用燦爛的笑容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

五、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孩子也會有不良情緒。孩子的不良情緒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而產生的一種態度和情感體驗。當孩子的需要、願望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高興、快樂、激動等積極的情緒;相反就會產生憂愁、失望、憤怒等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能提高孩子的信心和活動能力;消極情緒會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父母應該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悶悶不樂時,無論自己多忙,都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鼓勵孩子表達心情。一次,兒子生病剛好,在路過肯德基門口時,對我說想吃肯德基的漢堡和炸雞翅,被我隨口拒絕。回家後,兒子情緒很低落,做任何事情都無精打采。我猜想定是要求沒被滿足而心情不快,於是我就走到他的跟前,拉著他的小手說:“不是媽媽舍不得讓你吃,你的病剛好,身體比任何美味都重要!”通過談話,孩子知道了媽媽對自己的關心和體貼,情感需求也得到了滿足,快樂重新洋溢在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