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幫助孩子設立學習目標。孩子小的時候,由於要求不是很高,知識的難度也不是很大,孩子一般都能學的好。到了小學高年級,就不同了,知識的難度在加大,這時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根據孩子自身實際,設定每一階段的目標。主要是和孩子自己比,讓孩子通過努力,使自己不斷進步。目標要實際,讓孩子通過努力能達到。這裏麵既有文化課的目標,也有其他方麵,如:藝術、體育、美術、社交等。
三、讓孩子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和目標,還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老師和孩子一起,幫助孩子總結出每門功課的學習方法,並不斷地完善。這裏,關鍵是要讓孩子有計劃學習、做好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作業獨立完成,不懂及時提問,養成愛動腦筋的習慣。家長要當好配角,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
四、多鼓勵,多表揚,激發孩子的上進心,讓自覺學習、主動學習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現在孩子學習競爭很大,家長對孩子要寬容,孩子取得成績時要及時表揚、鼓勵,如果孩子一時退步,家長也要沉住氣,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並采取方法,及時補上。要讓孩子養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這樣孩子就會樂學,並從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身的價值,時間長了就會養成自覺、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5.給孩子說不要學“狼來了”
“誠實是金”,誠信,孩子來說,就是犯了錯誤敢於承認,不欺騙別人,不對別人失信,不拿別人的東西,撿到東西要交公等。
西方有個說法,“誠信是最好的競爭手段”,但是這個手段在當前的中國並不靈。中國也有句古話,叫做“無信不立”。但是市場經濟發展到現在,人們對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和生命線這樣一個觀念的認識依然非常淡薄。對此,有人倡議設立“誠信日”,讓誠信意識快速普及起來,讓全社會都攜起手來,共同關注信用問題,讓“誠實信用”能夠早日回到中國人的身邊。
孩子的說謊、不誠實不是與生?來的,而是受後天家庭及社會等各方麵影響,尤其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誠實性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逼出來的謊話:當有的孩子在犯了錯的時候,做家長的不是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去說服孩子,而是用威嚇或體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便產生畏怯心理,當犯錯誤的時候,漸漸的用轉移法――“說謊”來免受皮肉之苦。如:一中班幼兒的父親對他管教很嚴,有一次他把同伴的玩具汽車拿回家玩,當他父親發現後,問他汽車是哪的,他怕父親打他,於是撒謊說是“XX小朋友給他的,”父親雖然不相信,但隻說明天給人家送回去,沒有打他。從此這個孩子在幹其它不應該幹的事情的時候,總用各種辦法來應付或者說是用說謊來自衛。也就是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認真的反省自己.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對於孩子犯的錯,應該平心靜氣的鼓勵孩子說真話,家長不要盛氣淩人,讓孩子產生畏怯不敢說的情緒,然後向他講清道理,或者直接指出問題的實質,不給孩子造成說謊的機會:“我知道你喜歡小汽車,但別的小朋友也喜歡,小汽車丟了他會很傷心的,明天給人家送回去,以後別人的東西在幼兒園裏玩,不要把別人的東西私自拿回家好嗎?”這時,孩子既會有做錯事的內疚之情,又會感到家庭的溫暖,更多的聽大人的話。這樣遠比讓他受一次皮肉之苦效果好得多。
二、誇獎出來的謊話:與此相反,有許多父母竟然以為孩子撒謊是“聰明、腦瓜靈”的表現,當孩子用說謊話來遮蔽犯過的錯誤時,有些家長竟然當著孩子的麵誇獎自己的孩子真聰明,來博得別人對自己孩子聰明的好感,殊不知這樣一來便導致了孩子愛說謊話的壞毛病。如有一小班幼兒,剛入園時,孩子總是哭喊不願來園。有一次,這個孩子突然捂著肚子說“媽媽,我肚子疼。”這招真靈,媽媽果然沒有送他到幼兒園,以後他常用這類話哄騙媽媽不去幼兒園,媽媽明明知道他在說謊,但卻很高興,逢人便說,“你看,我的孩子剛這麼小,心眼兒就特多,可聰明了,每次不願去幼兒園就裝肚子疼。”孩子在旁邊聽了大人的誇獎還挺高興。殊不知家長這樣做,不僅會導致以後孩子的說謊行為,而且給孩子的誠實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有時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父母教出來的謊話:有些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會成為孩子說謊的啟蒙人,例如:家裏來了不受歡迎的客人的電話,媽媽明明在家,卻讓孩子去說“我媽媽不在家”這會給孩子留下什麼印象呢?媽媽明明在家,卻要說她不在家,這種說法是經媽媽肯定的。要知道,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權威分子。從媽媽的行動中,孩子得出的結論是――說謊被允許。這難道不能說,父母是孩子說謊的啟蒙人嗎?所以說在家裏如果大人言行不一,出爾反爾,就可能使孩子無意識的學會撒謊。
有時孩子為了自我保護才說謊,但狡辯的行為反而讓父母誤認為孩子缺乏罪惡感及羞恥心。事實上,正因為孩子有了強烈的學安才會害怕承認,辯稱不是自己所做的;或在其以往的經驗認知中,承認或說實話的結果,都是受到嚴厲的處罰,心中害怕。其實,如果家長處理這類問題時,能抱持冷靜的態度,緩和孩子的害怕,那麼他們也就不必以謊言來保護自己。
一般來說處理孩子說謊有以下幾條原則:
1.父母以身作則
若媽媽是個大迷糊,正翻箱倒櫃地找尋什麼,一向做事仔細的爸爸看到了,問及媽媽發生什麼事,媽媽怕被責罵,於是說“沒什麼”,那麼站在一旁目睹的孩子便學會,為了避免責罵可以說謊。所謂“言教不如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常是孩子學習、模仿的依據,因此父母須以身作則,才能做孩子的榜樣。
2.先不急著責備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不必貿然發火或是大聲責備,讓孩子不會受到驚嚇或是感到害怕,這樣才能清楚知道孩子說謊的動機和目的是什麼,在一個客觀平靜的氣氛下,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才有正向的發展。
3.理清不誠實的原因
先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是為自我保護、贏得大人注意,還是孩子分不清故事與現實生活有段距離,所以白雪公主故事中的魔鏡,會讓他們時而有遊戲的效果,時而又令他們害怕,通常要到五歲左右,現實與幻想之間才有一定的認知區別。
4.就事論事
家長必須持一個態度,針對問題點來解決,而不一味批評孩子或事情,讓孩子失去了自尊心。您可以這樣與孩子討論:“如果你說出當時發生的事,媽媽會更高興,可是你剛才說的話,好像不是真正發生的事,你願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點好嗎?”使用開放式的問題,預留一些空間給孩子,將可以給他更多的幫助。
5.增強誠實行為
若誠實之後帶來的都是怒罵、指責,說謊行為將屢次出現;說出真情後,常可獲得解決辦法,或獲得父母諒解一起跟著想辦法,誠實才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父母應該練習對情緒的控製,當預期有負向情緒時,可暫時離開現場或十分鍾後再談。
6.真心話的魔力
不但是孩子,父母將實情說出後,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複雜與困難,隱瞞後的不安與吐露實情後的釋放快樂,全靠自己的選擇。
7.適時給予鼓勵
可以告訴孩子,即使他這一次犯錯,但是媽媽很高興他能有勇氣承認,而且相信他下一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也可以將自己小時候類似的經驗與他分享,讓孩子知道這不是最糟糕的情況。此外,當孩子願意承認錯誤時,要給予適時的鼓勵,讓他能繼續朝著正向行為發展。
除此外,專家表示,孩子說謊常常是令父母最頭痛的問題,一般傳統的教育大部分是以處罰的方式矯正孩子的行為,但是常常引起負麵的效果,破壞親子之間的感情,使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有正向的溝通。因此奉勸父母,不要以大人的生氣與自責,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打罵他們,這樣將造成惡性循環,反而失去教育孩子的機會。每個人都有過類似說謊的經驗,因此不必太責備孩子的行為,給他們一些空間,且適宜地給予關心和協助,相信孩子明天會更好。
6.讓孩子學會忍耐
忍耐不是與生俱來的,正如你已經注意到的,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必須一刻一刻地、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教給他,他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學習。為使你的孩子學會忍耐,他必須獲得兩種重要的智力技能:估量、理解時間的能力和領會因果的能力。他還需要兩種關鍵的情緒技能: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這些技能是相互依存的。
嬰兒開始隻有很小的忍耐力,這對他們的生存來說不僅正常而且必要。一個嬰兒的全部需要(食物、溫暖和保護),必須由他身邊的成人給以滿足,哭是嬰兒尋求幫助的一種必要信號。但是即使是新生嬰兒有時也必須讓他學會等待一會兒,鼓勵嬰兒忍耐是從簡單地告訴他開始的。當他聽到你的說話聲,他就會開始考慮下麵將出現什麼。當幾個月的嬰兒聽到你的說話聲,他就會停止煩躁,以此表明他已經懂得你的說話聲,並且是他得到滿足的一種前兆。因為語言聯係著因果思維,所以它幫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
媽媽要記住:對一個嬰兒來說,忍耐意味著隻能等待兩三分鍾。如果不及時地滿足他的需要,他的哭聲就會逐漸升級,同時他已經學到的所有關於忍耐的要求會被忘記得一幹二淨。如果你的反應迅速而且具有一致性,那你就是在教你的孩子相信他的需要會得到滿足。這就使他信任你,並鼓勵他下次能等待更長時間。
18個月~3歲,這時的孩子已經會用語言向你傾訴他的要求,但他還不大懂得通過許多能力來調整自己,而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急切願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東西,從而常常顯得毫不講理。孩子的大量需要是指向你的――你的照顧、情感和讚許等等。他不理解為什麼你在被召喚的瞬間,不馬上過來或立即聽從他的命令。
媽媽要記住:嬰兒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是這個年齡段發展的一個健康、正常的特點。缺乏忍耐力和有限的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因為他仍習慣於把他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訓練1:“寶貝,請你等一等”當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時,微笑著對他說:“給媽媽念一首‘小蝸牛’的兒歌,你念完‘小蝸牛’,媽媽就過來了。”或“媽媽在喝咖啡,你給媽媽唱首歌,然後我們出去買牙刷。”你也可以使用幫助孩子判斷時間推移的裝置,比如說指著漢堡造型的計時器告訴孩子:“看,等計時器的鈴響,媽媽就要開始給蛋糕點一枝蠟燭啦!”你還可以用積木來教孩子計算天數,讓他學會等待。
訓練2:“媽媽,你好了沒有啊?”和你3歲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換的遊戲。比如,由你來扮演沒有耐心的孩子,讓孩子來扮演爸爸或媽媽。然後,在“爸爸”或“媽媽”在為你做事時,誇張地模仿孩子平日不願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媽媽),你好了沒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現在就要吃!”讓孩子體會到模仿的幽默,並領悟到不願等待的滑稽。你還可以給孩子選擇一些主題關於期望、忍耐和最終滿足的故事書。這些都可以逐步幫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如何變得有耐心。
3―6歲
在學前期的幾年中,孩子智力和情緒的成熟提高了他理解和說出時間的能力,這是幫助他增加忍耐力的技能。而且,幼兒園有係統的活動和教師的期望,這些都使3~6歲的孩子能更好地忍受挫折和學會等待。一旦孩子成為某群體的一員,如學前班,他自己的需要無論多麼急迫,都不得不放在其他人需要的大背景中(如“倫倫正在洗澡,你能等他洗完澡嗎?”)。這就是說,忍耐力在發展,但它還沒有取得行為的一致性,因為它依賴於比3~6歲孩子所擁有的更多的自控。
媽媽要記住:即使你的孩子是在大家庭中長大,或是在日托環境中長大,他在新集體的規則和規章製度方麵仍有可能遇到麻煩,而且他會為一直保持有耐性而感到壓抑。因為3~6歲的孩子為了適應與別人相處,得花很多時間控製他的個性,所以當你的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後,你應盡量讓他的主意和衝動自由發揮,而不要強求孩子像在幼兒園一樣處處“先人後己”。否則,太小的孩子過多壓抑自己的衝動,也會給性格帶來不良影響。為了鼓勵忍耐力的發展,當你看到孩子有忍耐力的舉止時,應該給予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