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期胎教(2 / 3)

斯塞迪克胎教的奇跡

美國俄亥俄州有一對傳奇的夫婦,他們的4個女兒智商均達到160以上。他們將這一“奇跡”歸功於胎教。

形式有:音樂胎教、語言胎教、撫摸胎教、視覺刺激幾種。

在妊娠4個半月時,胎兒內耳和鼓膜是其惟一已經發育成熟器官。因此,從這時開始,胎兒就非常注意外界聲音。胎兒已經能夠用耳朵去聽。

此時可以給胎兒進行英語胎教,隻需一個袖珍耳筒式錄音機,一盤磁帶和英文唱搖籃曲,就可以使胎兒將來成為精通兩種語言人才。應選用溫柔舒緩英語歌曲,但不能選用搖滾樂,確定胎兒是否醒著時候,才能打開安放在腹部錄音機,而且,音量應該適當,決不能過大,因為胎兒怕噪音。

6.胎教的內容

胎教的內容包括三部分:聽音樂、練“體操”、和胎兒對話。

胎兒在懷孕5個月之後,對聲音就相當敏感了;懷孕6~7個月,大腦溝回增多且基本定型,這為音樂胎教奠定了基礎。從臨床觀察中可以發現,在音樂胎教中長大的胎兒大都聰明伶俐,可見音樂對智力開發的作用。

胎兒對音樂十分敏感,胎兒喜歡輕鬆愉快的樂曲,這些音樂可以使胎兒煩躁的心情穩定,心率正常;相反,搖滾樂和噪音使胎兒焦慮不安,心跳加快。

音樂胎教的具體做法是每天將錄音機的耳機放在孕婦的腹部,每天播放音樂數次,每次15~30分鍾。

幫助胎兒鍛煉身體,練“體操”的具體做法是由父親和母親用手輕輕觸摸胎兒。輕摸輕觸胎兒,都是對胎兒的愛撫,每次可以觸摸20分鍾左右,最好在晚上睡前進行。

觸摸胎兒可以與胎兒對話同時進行。一邊摸胎兒,一麵輕聲和胎兒“交談”,使胎兒熟悉自己。胎兒在母親體內對聲音的音調、音頻十分敏感,利用胎教與胎兒對話,正是溝通父母與胎兒之間感情的有利橋梁。

在胎兒一兩個月大的時候,我就經常按摩腹部,一來緩解自己身體的疲勞,二來可以安慰孩子,使孩子感覺到媽媽沒有冷落他(她)。

常常光顧山城簡陋的圖書館,坐在安靜的閱覽室內,一邊翻動手中的書報一邊悄悄自言自語:“孩子,媽媽這是在圖書館看書呢,在這裏看書的時候是不允許說話的,所以媽媽暫時不跟你說話。不是媽媽有意不理睬你,你就慢慢地睡一會兒吧,等一會兒,媽媽再給你講報紙雜誌上的有趣故事。”看完書後,我立刻給孩子打招呼:“嘿,孩子,媽媽看完書了,我們回家了,你睡醒了嗎?要是你醒了,媽媽就給你講講在報刊上看來的笑話,好嗎?”我特意買了一台舊的收錄機,一邊給未來的小寶寶織毛衣一邊和胎兒一起欣賞著播放的少兒歌曲,同時指點著說:“孩子,第一首曲子是《采蘑菇的小姑娘》,第二首曲子是《蒲公英的種子》……”當我做家務時,我就跟腹中的胎兒娓娓訴說:“從前有座山,名叫鳳凰山,山上有間房,房裏有媽媽,媽媽在講話,講給誰聽呢?講給肚子裏的小娃娃。”

上街買菜出門前,我跟胎兒商量:“小寶寶,媽媽帶你上街買菜好嗎?在那兒,我們不僅可以買到新鮮而便宜的蔬菜、水果,還可以看到山裏的特產野兔、野雞、獐子……”在農貿市場我煞有介事地跟腹中的胎兒對話,惹得那些農夫們指著我的後背嘰嘰喳喳地議論:“你們快看那個挺著大肚子的小媳婦,她在跟誰說話,總是嘮叨個沒完。”

在做飯洗菜時,我總是一片一片洗菜葉子,仔細認真,上麵的一些細小的蟲卵都被我衝掉,從事這一切家務活動的同時,我認真地對胎兒訴說著有關的情節,讓孩子明白此時此刻媽媽在做些什麼,是怎麼做的。

胎教的內容是多方麵的,關係到男女婚配的選擇、受孕時機的確定、飲食營養的調配、情感心理的協調、起居環境的講究及其各種禁忌等等。胎教的目的在於改善母體內部環境,免除不良刺激對胚胎和胎兒的影響,為優良基因的充分表達創造盡可能優越的環境與條件,使後代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以提高人類自身的質量。

“胎教”內容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胎教”是指整個懷孕期的保健和修養。狹義的“胎教”主要指以下幾方麵的內容:

孕婦要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愉快。要有良好的胎教,必須從自身做起,孕婦遇事要加強自我控製,不生氣、不發愁,盡量排除那些有害的信息對情緒的幹擾。醫生曾發現,懷孕後期,如果遭受恐嚇、憂傷、嚴重的精神刺激,可以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影響胎兒發育,甚至造成死胎。

多聽優美的音樂。音樂是一種藝術,它通過音響的組合節奏給人以美的享受。經常聽一些優美動聽、節奏明快、通俗易懂和娛樂性強的流行曲、歌曲或舞曲,喚起孕婦愉快輕鬆的情緒,使胎兒的內環境處於良好的狀態,促進胎兒身心健康發育,還可以通過孕婦自己唱歌、朗誦,使胎兒接受人類語言的聲波振動信息,對出生以後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輕柔的撫摩胎兒,對胎兒進行撫摩動作訓練,以刺激胎兒的運動積極性和感受愛撫。方法是,孕婦躺在床上,把雙手放在腹部,順著一個方向,輕輕地按撫胎兒。撫摩最好在睡前進行,每次5分鍾,有人做過專門訓練,經過這樣撫摩動作訓練的胎兒,出生後反應能力比未經撫摩的嬰兒靈敏些。

7.胎教的行為

行為一種沒有聲音的語言,孕婦的行為通過信息傳遞可以影響到胎兒。我國古人在這方麵就早有論述,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內就應該接受母親言行的感化,因此要求婦女在懷胎時就應該清心養性、循規蹈矩、品行端正,相傳周文王的母親在懷文王時由於她做到了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拙言、坐立端正、以身胎教,因此文王生而賢明,深得人心。

明代一位醫生也認為“妊娠以後,則需行坐端嚴,性情和悅――常處靜室、多聽美言,令人誦讀詩書,陳說禮樂,耳不聞非言、目不觀惡事――如此則生男女福壽敦厚、忠孝賢明、不然則生男女鄙賤不壽而愚頑”。

可見早在古代時人們就已經懂得了母親的良好行為對後代的影響。時至今日雖然我們已經進入的高科技時代,但我國的古代胎教學說卻一直被中、外學者所重視;他們經過長期的研究實踐證明了我國古代胎教理論是有科學性的。

就在幾年前華盛頓大學醫院的精神病科醫生羅怕?克洛寧格,經過大量的調查提出一份報告,認為如果父母是罪犯,出生後的男孩即使給別人哺養,成長後比起親生父母不是罪犯的人來,犯罪的可能要大出4倍之多。克洛寧格還發現,父母親如果其中一位是經濟犯罪分子,那麼他們的兒子很可能也成為經濟犯罪分子。而女兒卻並不這樣,但迷惑不解的是,女兒往往患有頭痛之類的毛病。

美國南加裏福尼亞大學一位心理學家梅迪尼克耗時30年專門研究犯罪和家庭成員的關係。他研究了1447名丹麥男性,發現這批人中如果父母是經濟犯罪分子,那麼孩子成為經濟罪犯的可能性達到20―24.5%。如果父母是清白公民,那麼這個比率將下降為13.5%。

從以上事例說明父母尤其是孕婦行為的好與壞會對胎兒乃至一生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

8.胎教的方法

1.美國胎教的方法

1905年美國的一位學者研究發現,妊娠末期的胎兒對聲音有反應,並成功地觀察到外界聲音的刺激,可使胎兒活動增加、心率加快。70年代,美國醫學家將特殊透鏡引入對胎兒的研究中,使人們對胎兒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到了80年代,B超的應用和普及完全揭開了胎兒生活、發育奧秘。人們可以更直接、更安全地了解、研究胎兒。1979年,美國婦產科專家尼?凡特卡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胎兒大學”,為胎教的科研和推廣奠定了基礎。凡特卡認為胎兒具備感知能力,能聽能動。孕婦從懷孕之初對胎兒進行教育,使胎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使胎兒出生後能更快地掌握知識,更好地適應社會。為胎兒出生後的生活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的婦產科專家凡德卡教授,於1977年創辦了一所專門對孕婦進行胎教指導的學校。他設計了一套胎教方法,係統地對胎兒講話、放音樂,在孕婦的腹部適當地撫摸拍打肚皮上的一定部位等,促進胎兒的聽覺和觸覺神經發育。他還主張蜘丈夫參加胎教活動,這樣既可以密切夫妻關係,又可以促使胎兒出生後變得聰明,能較快地認識父母,更易於理解語言和數字。這位專家介紹說,接受過他胎教指導而出生的孩子大多與眾不同,有的嬰兒剛出生時,就會用手輕輕拍打母親的臉,有的孩子長到四個月時,已會說簡單的句子。美國費城一生理研究所對200多名受過胎教的4歲――7歲兒童調查發現,受胎教的兒童比沒受胎教的對照組智商要高20%――45%。

現代胎教的一大“發明”就是對胎兒進行直接“教育”,而且開始了新的教育嚐試――胎兒大學。在一開始,這項研究被人們作為笑話,甚至與迷信和異想天開相提並論。這也難怪,這樣的事情太不可思議了。沒見過胎兒,還沒見過新生兒?那些隻會啼哭、吃奶,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甚至連眼睛都懶得多睜一下的新生兒,他一生下來,除了啼哭、吃奶就是沉睡於甜蜜的夢鄉,任憑父母親在身邊喋喋不休地訴說著對他(她)無限的愛。看這情景不難想象當初他們在母親腹中的“形象”。如今,對這未出生的孩子也要進行什麼“教育”,哎喲!太著急了吧?

確實,違反常規辦事是要失敗的,然而,許多成功的秘訣也正是在違反“常規”中誕生的。世界上的事物就是這麼矛盾,有矛盾、有鬥爭,才有進步、有發展。也許正是在這不同與矛盾之中孕育著新的理論,誕生新的科學。美國的“胎兒大學”就是成功而具影響的嚐試。

這所“胎兒大學”創辦於1979年,創始人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希活市的婦產科專家尼?凡德卡。他認為從懷孕5個月起,孕婦就可以對胎兒進行教育,目的是使胎兒在機體和精神方麵得到健康發展,從而為以後嬰兒學習知識、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他要求孕婦和丈夫一道參加胎教活動,這不僅能加深夫婦關係,而且對胎兒以後的發展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2.法國胎教的方法

法國巴黎健康衛生科學院,在8年代也做過胎教方麵的實驗。我國北京醫科大學胚胎學教授試管嬰兒專劉斌應邀觀看了巴黎健康衛生科學院進行的這次實驗。28歲的愛麗斯,從孕期8個月開始,隔日到健康衛生科學院做一次音樂胎教,一直堅持到分娩。實驗是在孩子出生第三天進行,目的是檢查孩子對出生前所聽音樂有無記憶。實驗時把孩子綁在試驗椅子上,兩手臂能自由活動,下領用架托托住,使能吃奶。當放原先在子宮內聽慣的音樂時,孩子就咬奶嘴發出有節律地吮奶動作,雙手也隨音樂的節奏發出規律的擺動。當停放這種音樂或改放其他音樂時,就不再吃奶,雙手不再擺動或雖有擺動但不規則了。這個實驗證明胎兒在出生前,可以接受教育,並有一定的記憶,出生後有再認知的能力。

語言訓練

對胎兒進行語言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胎教方法。法國學者曾經對一些嬰兒進行過法語和俄語的選擇試驗,結果發現他們對法語的發音反應更為強烈。美國“胎兒大學”的一個“小學生”在媽媽的肚子裏經過“胎兒大學”的語言學習後,出生僅僅9周居然能對錄像機放映的節目說“哈羅”。

從這兩個實例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小生命在胎兒期就已經具備了語言學習的能力。根據胎兒這種潛在能力,隻要母親不失時機地對胎兒進行認真、耐心的語言訓練,那麼胎兒出生後在聽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將會大大超過於未經語言訓練的孩子。

呼喚訓練

根據胎兒具有辨別各種聲音並能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父母就應該抓住這一時機經常對胎兒進行呼喚訓練,也可以說是“對話”。孩子出生就會馬上識別出父母的聲音,這不但對年輕父母來說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而且對你的孩子來說也是莫大的安慰和快樂,這種能力可以消除由於環境的突然改變而帶給他心理上的緊張與不安。

曾有一位父親從胎兒7個月開始經常一邊向胎兒說:“小寶貝,我是你的爸爸!”一邊撫摸著胎兒。以後每當這句話一出現胎兒就會興奮地蠕動起來。當這個孩子出生後因環境的突變產生不安而哭鬧不止時,他的父親馬上說:“小寶貝,我是你的爸爸!”話剛出口,嬰兒就像著了魔法一樣突然停止了哭聲,並掉轉頭來尋找發出聲音的方向,後來競高興地笑了。以後每當孩子哭鬧時這句話就會使孩子從哭鬧中安定下來。

可見父母通過聲音和動作與腹中的胎兒進行呼喚訓練,是一種積極有益的胎教手段,在對話過程中,胎兒能夠通過聽覺和觸覺感受到來自父母親切的呼喚,增進彼此生理上的溝通和感情上的聯係,這對胎兒的身心發育是很有益的。

3.情緒胎教法

情緒胎教,是通過對孕婦的情緒進行調節,使之忘掉煩惱和憂慮,創造清新的氛圍及和諧的心境,通過媽媽的神經遞質作用,促使胎兒的大腦得以良好的發育。

我國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率先提出孕婦“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激會致“胎病”理論。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情緒與全身各器官功能的變化直接相關。不良的情緒會擾亂神經係統,導致孕婦內分泌紊亂,進而影響胚胎及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造成胎兒畸形。

作為丈夫,在情緒胎教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應該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一、當好“後勤部長”:懷孕的妻子一個人要負擔兩個人的營養及生活非常勞累。如果營養不足或食欲不佳,不僅使妻子體力不支,而且嚴重地影響胎兒的智力發育。因為,寶寶的智力形成的物質基礎,有2/3是在胚胎期形成的。所以丈夫要關心妻子孕期的營養問題,盡心盡力當好妻子和胎兒的“後勤部長”。

二、豐富生活情趣:早晨陪妻子一起到環境清新的公園、樹林或田野中去散步,做做早操,囑咐妻子白天曬曬太陽。這樣,妻子也會感到丈夫溫馨的體貼,心情舒暢愜意。

三、風趣幽默處事:妻子由於妊娠後體內激素分泌變化大,產生種種令人不適的妊娠反應,因而情緒不太穩定,因此,特別需要向丈夫傾訴。這時,丈夫唯有用風趣的語言及幽默的笑話寬慰及開導妻子,才是穩定妻子情緒的良方。

四、協助妻子胎教:丈夫對妻子的體貼與關心,爸爸對胎兒的撫摸與“交談”,都是生動有效的情緒胎教。

古今中外的研究雖都在集中強調關於胎兒的種種,但說到底胎教的核心仍舊是母親,而先人們有著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智慧。孕期十月,孕媽同時擔負著兩個生命的新陳代謝和情緒起伏,實在不是件很輕鬆的事。而保持愉悅的心情就是對寶寶最好的胎教。

情緒胎教――母體是傳遞情緒的“使者”

古人雲

“凡有孕之婦,宜情誌舒暢,遇事樂觀,喜、怒、悲、思皆可使氣血失和而影響胎兒。”

今人說

現在所謂的“情緒胎教“,就是通過對孕婦的情緒調節創造清馨的氛圍及和諧的心境,通過母子間的神經遞質作用促使胎兒良好的發育。情緒的調整應從懷孕前開始,貫穿整個妊娠期。

在日本

準媽媽在胎兒學校開始所有課程之前進行的預備動作就是放鬆。

她們在一間燈光柔和的房間裏,隨著舒緩的音樂和舒展的動作,盡量放鬆自己,使身體和精神達到穩定的狀態。日本學者七田真認為,胎兒期如果母親心情舒暢,孩子在兒童心理發展的情感、個性、智慧和能力等方麵就是良好的。出生後孩子的直覺力、想象力、空間感、創造力都比較好。

在英國

醫生們發現:胎兒能理解母親的感情。當母親驚恐失措的時候,胎兒就會全身抽搐。當母親悶悶不樂時,平時很活躍的胎兒,也好像沒有力氣一樣不動了。這是因為當母親情緒變化時,神經係統分泌的激素就會隨血液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使胎兒產生與母親一樣的情緒特征。所以,英國醫生對孕婦的情緒狀況會明確地提出要求。

對於孕期的性愛問題,古今中外的醫家一直爭論不休。《產孕集》說:“懷孕之後,首忌交合。”而現代醫生認為,大部分身體健康的孕婦可以繼續做愛,特別是孕中期,女性雌激素分泌量增加,陰道潤滑,性欲較高,此時會更容易達到高潮。在英國,醫生們更認為孕期性生活可以使孕媽媽放鬆心情,更自信地應對孕期的不適症狀。西方的醫生甚至認為孕期性愛對母嬰有益,理論是:母親高潮時的子宮收縮是對腹中寶寶的最好撫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藝術熏陶當然要從小做起,而且是越早越好。“藝術胎教”被各國文化所推崇,自有它的道理。

(1)應胸懷寬廣,樂觀舒暢,多想孩子遠大的前途和美好的未來,避免煩惱、驚恐和憂慮。

(2)把生活環境布置的整潔美觀,賞心悅目。還應掛幾張健美的娃娃頭像,孕婦可以天天看,想象腹中的孩子也是這樣健康、美麗、可愛。多欣賞花卉盆景、美術作品和大自然美好的景色,多到野外呼吸新鮮空氣。

(3)飲食起居要有規律,按時作息,行之有效地勞動和鍛煉。衣著打扮、梳洗美容應考慮有利於胎兒和自身健康。

(4)常聽優美的音樂,常讀詩歌、童話和科學育兒書刊。不許看恐懼、緊張、色情、鬥毆的電視、電影、錄像和小說。

(5)未來父母在情緒胎教中負有特殊的使命。丈夫應了解懷孕會使產生一係列生理、心理變化。應如倍愛撫、安慰、體貼妻子,做她有力的心理支柱,盡可能使妻子快樂,多做美味可口的食物。建設美好的生活環境,使生活恬靜,談吐幽默詼諧,雙雙憧憬美好地未來,這是做父親給自己孩子的第一份美好的禮物。

科學家經常告誡人們,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要適當豐富人們的精神活動。例如聽音樂、看書、讀詩、旅遊或欣賞美術作品等,這些美好的情趣有利於調節情緒,增進健康,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對下一代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知道胎兒和母親是血肉相連的,胎兒與母親之間有著微妙的心理感應。因此母親的一言一行都將對胎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相傳在我國古代有一位神童,能將從未見過的幾篇文章和詩句倒背如流。那麼這個孩子怎麼會有如此先知先覺的本領呢?原來這些作品都是他的母親在懷孕時候喜歡讀的,並通常朗誦的。

已故的蘇聯著名提琴家列昂尼德?科概括曾講過他自己的一段有趣經曆:他在一次音樂會上在他妻子的伴奏下,演奏了蘇聯作曲家創作的新樂曲,在此之前曾短期練習過這首樂曲。當時他的妻子臨近產期,不久生下了兒子。兒子長到4歲時便學會了拉提琴,有一天他突然奏出了一支從來沒有人教過他的樂曲,正是那次音樂會上演奏的樂曲。那支樂曲僅在那次音樂會上演奏過一次,後來從未演奏過,亦未灌製成唱片。他的兒子出生以來也沒有聽過那支樂曲。

這些事實說明母親良好的生活情趣對後代的影響。

科學家們還發現,廣泛的情趣對改善大腦的功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有人認為:樂隊指揮、畫家、書法家等生活情趣較豐富的人,他們之所以具有創造力,這與他們經常交替動用大腦在左、右半球,促進左、右大腦的平衡,提高大腦的功能有關。因此母親的生活情趣無疑對胎兒大腦左、右半球的均衡發育起著很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