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朝鮮戰爭,美國急切地想重新武裝德國。“北朝鮮入侵南朝鮮是蘇聯擴張新計劃的第一階段,它是由於克裏姆林宮新近獲得原子彈而得到鼓勵的。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防預算在下兩個財政年度裏增加了325%(超過了增加前的預算總金額)是可以理解的了。這個理論也能解釋美國領導人為什麼迫切地要把西德列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聯盟範圍內並加以重新武裝,而不是像奧地利那樣使其中立化和實行防禦性武裝”。
為了防止戰爭蔓延到歐洲,9月美國提出加強西歐防務的計劃,內容是在北約框架內建立由西歐各國派兵組成的歐洲防務部隊,設立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統一指揮,要求德國提供10個師的兵力,以“軍事單位”的形勢加入歐洲防務部隊,而不能組成“國家軍隊”,以保證其處於北約控製之下。美國認為,建立這樣一支歐洲防務部隊“是獲得歐洲國家最大貢獻的最佳方式,並且提供了德國能夠作出重大貢獻的框架”。
但是到了1951年,遠東的形勢表明,戰爭蔓延的可能性並不大,東西方在歐洲進行的軍事對抗的壓力得到緩解,德國重新武裝的迫切性大為減弱。另一方麵,杜魯門政府有關的承諾正在兌現,1951年初,艾森豪威爾將軍出任北約盟軍最高司令,四個師的美國增援部隊開往西歐,這就使美國不可能再以此為籌碼在聯邦德國的重新武裝問題上向歐洲施加壓力。在這種背景下,重新武裝聯邦德國已經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了。歐洲防務集團計劃不僅使西歐可以防務自立,而且可以使法德和解從而為西德的重新武裝提供解決方法。
美國意識到要想重新武裝西德就必須將重新武裝與西歐一體化聯係在一起。美國政府認為西歐國家聯合起來將會給自身的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便利。正如杜勒斯所說,“美國人確信西歐的分裂是過去一切戰爭的原因,所以,西歐人有義務把自己聯合起來,這樣才能建立穩定的西歐。” 對此,艾森豪威爾指出,“西歐如果繼續處於支離破碎和領土爭端所造成的分裂狀態中,就無法解決自身的任何問題。如果一旦聯合起來,法國和比利時的農場和工廠,德國的鑄造工廠,荷蘭和丹麥富饒的農田,以及意大利的技術工人就會創造出共同利益的奇跡。”
美國對歐洲一體化采取了支持態度,同時也歡迎西德加入到一體化進程當中,因為這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正如杜勒斯所言:“我們在歐洲不推行德國政策,我們在歐洲不推行法國政策,我們在歐洲推行美國政策。”因為聯邦德國加入歐洲一體化進程對於美國有兩方麵的好處,第一是通過聯邦德國的努力來推動和加快歐洲一體化進程,來加強西方內部的團結和力量,達到美國控製西歐以對抗蘇聯的目的;另一方麵,可以通過歐洲一體化來約束德國,避免其軍國主義東山再起。
事實上美國自從戰後便一直支持歐洲一體化活動。1945年後,美國就成立了負責歐洲聯合的美國委員會(ACUE),由多諾萬和杜勒斯擔任主席和副主席。美國通過該組織給歐洲聯邦主義者提供了大量資金,以支持歐洲聯合運動。在馬歇爾計劃的執行過程中,美國始終把爭取歐洲統一作為其對歐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國有一個“更具內凝力的勢力範圍”。
但是,對於重新武裝聯邦德國最大阻力來自法國,因此美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化解法德宿怨。對於美國來說,在麵臨蘇聯的威脅下,美國並不希望自己陣營內部出現矛盾,法德和解將保證西方陣營內部的團結。其次,法德和解成功地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使西歐的力量變得強大,這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通過法德和解不僅使自己對抗蘇聯的砝碼加重了,而且能使聯邦德國的發展控製在美國所設定的歐洲一體化框架內,達到了美國控製德國的發展方向的目的。再次,對於德國來說,法國和解能否成功將離不開美國的支持和幫助,法德和解可以讓德國恢複歐洲主要大國地位,成為美國在歐洲的重要支持者。
此外在西歐的軍事力量分配上,美國負責核力量,歐洲負責常規力量,這樣可以減少美國的軍費負擔和兵力分布問題。但是,在常規力量上,西歐與東歐有著明顯的差距,這使美國人擔心歐洲難以抵擋蘇聯的“入侵”。因此,1949年成立北約時,不是要其遏製蘇聯常規力量,而是要使美國卷入西歐防務,使美國發揮其核威力。1952年2月,北約在裏斯本開會,批準一項擴充兵力的計劃,規定到1952年底增加兵力到50個師,1953年底達到70個師,1954年底達到97個師。這使美國和西歐都感到了重新武裝德國的必要。
1950年2月1日,國務院德國事務局開會討論德國與西歐一體化問題。駐德高級專員邁克洛伊在會上指出“西歐一體化的概念對德國政府有很大的吸引力。德國加入西歐一體化的第一步,是歐洲委員會接納德國,西方並非不願意看到德國經濟的複興,也沒有采取旨在反對德國經濟發展的步驟。在歐洲委員會接納德國之後,他希望看到德國人和其他西方國家代表舉行一係列會議,在平等的基礎上一道解決它們的問題,從而使德國得到一種西方願意幫助他們的印象。”歐洲事務助理國務卿帕金斯則認為“德國問題的解決,也許是一條通往歐洲一體化的道路”。
2月11日,德國事務局為國務卿艾奇遜等準備了一份備忘錄,題為《歐洲環境中的德國》,在備忘錄中闡述了美國對德總目標為:“設法防止德國再次威脅我們和構成我們稱之為‘民主世界’的其他國家的安全。”為達到該目標提出三個辦法:“(一)我們可以努力使德國人成為對民主的堅定信仰者;(二)我們可以通過禁止和監督武力的使用來控製德國人;(三)我們把德國安排在一個較大的統一體內,可以令人滿意地抑製德國在能源、經濟和政治方麵的野心。”而且備忘錄中指出第三種辦法才是最值得依靠的,它正是美國在德國的主要政策的理論基礎。備忘錄中認為“在戰時和戰後立即作出的第一批有關德國的決定,是根據大國一致同意而建立的歐洲組織意見作出的。如果現已不存在那種大國的一致,那就有必要在某一類規模較小的、政治經濟觀念上誌同道合的國家集團中達成那種一致”。由此備忘錄中提出了把聯邦德國結合到西歐統一體中,使它“在那裏受到‘抑製’,同時又發揮和平的、建設性的、非獨裁的作用”,並進一步強調說,“即使沒有其他理由,單是為了解決德國問題,也有必要促使歐洲統一”。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發表聲明,提出著名的舒曼計劃,並向美國通報情況尋求美國的支持。第二天,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倫敦發表聲明,稱舒曼計劃是促進法德和解,推動西歐經濟一體化的“一個最重要的事態發展”,並說這正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所支持的目標。同時艾奇遜還向駐歐使節發出國務院和經濟合作署的聯合指示,要求駐歐使節在處理舒曼計劃時應持“歡迎”態度。
但美國政府對舒曼計劃也有擔心,它不希望舒曼計劃成為“讚同第三種力量的經濟基礎”和“使德國東山再起,成為西歐大陸主宰因素”的工具,並擔心舒曼計劃無區別和無例外地向全世界提供產品,甚至向蘇聯及其衛星國提供重要物資。
此時法國和聯邦德國對此持有不同的目的,法國想盡量控製西德,而西德則想借著聯營取消更多的限製。雙方爭執主要集中在魯爾和薩爾問題上,尤其對西德煤鋼工業非卡特爾化和非集中化的爭執非常激烈。這時美國的影響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美國政府一方麵表明自己對舒曼計劃的支持,另一方麵向阿登納政府表明美國不支持西德政府搞鋼鐵企業私營卡特爾。美國駐德高級官員麥克洛伊進行緊張的工作,與聯邦德國政府、法國政府、魯爾工業家和勞工領袖舉行了一係列會談,使得在1951年的頭兩個月裏,實際上所有關於煤鋼聯營的重要談判都操縱在麥克洛伊手裏。美國的及時幹預促使舒曼計劃得以實現,建立歐洲煤鋼聯營的六國最終達成了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