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丹國春秋(1 / 2)

在經過數月艱難地跋涉,翻越了重重大山後,牧賜和風璧率領人馬邊拓修道路邊前進,在初秋時節,終於進入了靠近巫鹹故國的庸地。

在這期間,發生了三件大事。頭一件,牧賜、風璧一行人離開商弼的山莊向著庸地進發,跋涉數十日後到達了丹水河穀。從北向南流的丹水和從西往東流的沔水這兩條大河在這片河穀彙集,翻過河穀南麵的高山才算真正地踏上了入庸的山路。為了眾人能夠應付接下來艱苦征程,風璧下令在所有人此地休整七天,補充糧草養精蓄銳。正在這時從沔水上遊順流而下駛下來數十艘大船,為首大船船頭的高杆上高揚著一麵繡著“風”字的大旗。原來是風璧麾下的大將車元在接到風璧的命令後,率領原本逗留在西王畿的大批軍隊帶和他們的宗族親眷迅速地撤到了褒地。在褒地站穩腳跟後從當地征發船隻,載運著大批糧草輜重和三千士兵順沔水而行,正巧在丹水等來了風璧的身影。

第二件事情發生在眾人休整的第二天,一個名叫田夔的策士主動請纓毛遂自薦,從商弼那裏支取了千金帶著一對隨從,向風璧請命先行入庸地探查情況。對此風璧沒有反對,更是派了二十個士兵隨行保護。

經過七日的休整,數千人眾精神飽滿地打算動身啟程,這時太史府家宰鍾閱的兒子鍾鳴帶著鍾家的家眷追上了牧賜的大隊伍,並帶來了老太史給牧賜的書信。書信中執政聯盟對牧賜的請求給出了答複:“天子之三公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太史賜為天子修陵建廟四時祭祀,足稱華胥氏之遺民。今求賜封建,宜當降爵。太史賜為王室之卿視為伯,現降爵為子男。畿內采邑非比外服封地。封地有裂土之實,采邑無治民之權。故而裁決如下:褫奪畿內采邑,按子男名分賜封地五十裏。”牧賜看完後趕緊拿出史簡為自己記上了一筆:夏六月庚未,攝天子事眾方伯封建諸侯,太史賜子男五十裏。

按照九州山海誌和華胥分封圖的指引,眾人終於來到了庸地唯一的華夏諸侯國丹國的都城丹竹城。丹竹城修建在群山腹地的一片廣闊的河穀平地上,背靠高山險壁,麵朝蜿蜒河水。城牆方三裏高三丈青石砌築,城樓垛口一應俱全,東、南、西各開一門,上有收起的吊橋。時近正午,可本應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一國都城這時候靜得隻剩山間的鳥叫聲,不能不讓人起疑。眾人停駐在城外,牧賜和風璧打馬來到東門外。突然城樓上傳來“轟隆隆”的聲音,護城河上吊橋隨之放下,從城門裏走出了田夔一行人,引領著眾人進入了丹竹城。

一進城,映入眼簾滿目瘡痍的景象讓牧賜和風璧大吃一驚。被踐踏而死的老幼屍體一具具倒在了道路上,街道兩邊的商鋪市肆被洗劫一空後縱火焚毀,與之相連的大片民居皆被大火殃及,房倒屋塌。挺大的一座丹竹城裏竟然看不到一個活人的影子,倒是大搖大擺當街而行的大老鼠甚是靈動。

從丹竹城中心的十字街口向北走兩百步,一道與外城牆一樣高的宮牆把平民居住的外城和國君居住的內城宮殿隔開了。穿越宮門進入內城,亭台樓閣宮室廟堂都已經付之一炬了,隻剩下石板地基和燒黑的木炭了。

風璧、牧賜和田夔登上了宮牆向進入城中的大部人馬命令道:“埋葬屍體,清理雜物,搭建簡易住所修建倉庫。”

原本的兩千多成年男子再加上後來三千士兵一共五千多人,在牧賜風璧和各個宗主首領的率領下,從正午幹到了夕陽西下。清理了整個內城和一部分外城,在內城的城牆根下搭建起了臨時的住所,把糧草輜重也囤放好了。吃完了女人們和老人們烹煮的晚飯後,孩童們已經早早地在母親的懷裏安然睡去了,跋涉山川的艱辛顯然是幼弱的他們難以負擔的。

深夜晚間,丹竹城內城的的城門洞裏點起了一堆巨大的篝火,數十幾個人圍繞篝火坐在了一起。風璧一係包括商弼、秦劍、衛虎、梅謝和三千士卒中的三個千夫長,牧賜一係有鍾鳴、衛孟和大將作、司寇、司農等王室官吏。最惹眼的是衛虎延攬來的人物,其中有五個大家族、一個強盜團夥和二十多個士子。白、馮、範、郭、李每個家族人數過八百且都頗有資財。名叫盜囂的強盜首領領著七百個嘍囉兵,都是清一色的剽武青年。其餘的皆是小家小戶的獨立士子,有攻於翰墨深通經典的文士,有研習兵法知勝之道的武士,有身懷絕技為君獻命的死士,有口若懸河舌如利刃的辯士,有刀筆純熟明於刑律的法士,有折衝樽俎嫻於辭令的斡旋之士,有點指山河獻計獻謀的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