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區種植鑒定的目的
在種子繁殖和生產過程中,田間小區種植鑒定是監控品種是否保持原有的特征特性或符合種子質量標準要求的主要手段之一。小區種植鑒定的目的:一是,鑒定種子樣品的真實性與品種描述是否相符,即通過對田間小區內種植的被檢樣品的植株與標準樣品的植株進行比較,並根據品種描述判斷其品種真實性;二是,鑒定種子樣品純度是否符合國家規定標準或種子標簽標注值的要求。
二、小區種植鑒定的作用
小區種植鑒定從作用來說可分為前控和後控兩種。當種子批用於繁殖生產下一代種子時,該批種子的小區種植鑒定對下一代種子來說就是前控,如我國種子繁殖期間的親本鑒定。在種子生產,如果對生產種子的親本種子進行小區種植鑒定,那麼親本種子的小區種植鑒定對於種子生產來說就是前控。前控可在種子生產的田間檢驗期間或之前進行,據此作為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種子田的依據之一。通過小區種植鑒定來檢測生產種子的質量便是後控,比如對收獲後的種子進行小區種植鑒定就是後控。我國每年在海南島進行的異地小區種植鑒定就是後控。後控也是我國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查工作鑒定種子樣品的品種純度是否符合種子質量標準要求的主要手段之一。
前控和後控的主要作用有:①為種子生產過程中的田間檢驗提供重要信息,是種子認證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②可以判別品種特征特性在繁殖過程中是否保持不變。③可以鑒定品種的真實性。④可以長期觀察,觀察時期從幼苗出土到成熟期,隨時觀察小區內的所有植株。
⑤小區內所有品種和種類的植株的特征特性能夠充分表現,可以使鑒定記載和檢測方法標準化。⑥能夠確定小區內有沒有自生植物生長和播種設備是否清潔,明確小區內非典型植株是否來自種子樣品。⑦可以比較相同品種不同種子批的種子遺傳質量。⑧可以根據小區種植鑒定的結果淘汰質量低劣的種子批或種子田,使農民用上高質量的種子。⑨可以采取小區種植鑒定的方法解決種子生產者和使用者的爭議。
綜上所述,根據世界各國的實踐和經驗,小區種植鑒定主要用於兩方麵:一是在種子認證過程中,作為種子繁殖過程的前控與後控,監控品種的真實性和品種純度是否符合種子認證方案的要求。主要測試種子批的一致性,判斷在繁殖期間品種特征特性是否發生變化,為限製繁殖代數提供有效的依據。比如2005版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種子認證方案規定用於再繁的親本種子須100%經過小區種植鑒定,而大田生產用種至少應抽取5%~10%的樣品進行小區種植鑒定。二是作為種子檢驗是鑒定品種真實性和測定品種純度。因小區鑒定能充分展示品種的特征特性,所以該方法是作為品種純度檢測最可靠、準確的方法。但小區種植鑒定費工、費時。
我國實施的小區種植鑒定方式多種多樣,可在當地同季(與大田生產同步種植)、當地異季(在溫室或大棚內種植)或異地異季(如稻、玉米、棉花、西瓜等作物冬季在海南省,油菜等作物夏季在青海省)進行種植鑒定。
三、標準樣品
GB/T3543.5要求在鑒定品種真實性時,應在鑒定的各個階段與標準樣品進行比較。設置標準樣品作對照的目的是為栽培品種提供全麵的、係統的品種特征特性的現實描述。
品種的標準樣品最好是由育種家提供,分為兩類:第一類叫標準核準樣品,它是品種審定(登記)或品種保護管理機構掌握的官方標準樣品,主要用於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的對照材料。第二類叫標準樣品,它是種子認證機構和檢驗機構作為前控和後控對照的官方標準,來判定種子樣品的品種真實性。這類樣品由認證機構保持,其需要量較前一類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