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古代軍事史的完整畫卷。稱秦俑為兵馬俑,自然同軍事有關,秦代的政治和軍事,古文獻及今學者多所所述。這裏補充秦俑對研究古代軍事的一些新的內容。秦俑以其龐大的場麵麵世以後,談秦俑軍陣的文章已紛紛刊於報刊。所謂軍陣,無非是指揮軍事行動中軍人的隊列變化。《漢書·刑法誌》中說:“善戰者不陳”。顏師古說:“戰陳之義,本因陳列為名,而音變成,字則作陳,更無別體。而末代學者輒改其字旁從車,非經史之本文也。”這是說陣的本字是陳。所謂陳,就是戰鬥中軍隊的陳列。《廣韻》解釋陳,“列也”。戰國兵家著作如《司馬法》、《吳子》、《孫子》、《六韜》等較少講陣法。銀雀山出土的《孫臏兵法》中講了《八陣》、《十陣》。《八陣》隻是講兵力配置,“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並未講具體的陣。《八陣》中講了十種陣法。看其內容,確是講了在不同陣中軍士的不同列隊形式和該陣的作用。到了後來,尤其是文藝作品中,陣才被描繪得神秘、奇詭、玄虛、甚至荒誕。由於現代人誰也沒有見過古代的陣,所以它就越顯得神奇莫測,正像畫鬼一樣。秦俑的出現,撕下了這幅神秘的帷幕,剝去了鬼的麵皮。古代的軍陣實體顯示在人們麵前。我們現在就秦俑就可以探索秦代以至古代軍事史上的許多豐富內容。首先是兵種。這裏反映了由車兵向步、騎轉變的一個重要時刻。戰國時,戰車後麵隨車者為七十二人。《司馬法》:“長轂一乘,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兵卒七十二人”。秦俑坑中,步兵不但從車兵中分出,成了一個獨立的兵種,而且戰車後的隨車步卒也大大超過了戰國。一號坑二過洞的戰車,車前十二尊武士俑,車後八十三名武士俑。八過洞戰車前十二尊武士俑,車後一百一十一名武士俑。九過洞車前十二尊武士俑,車後八十三名武士俑。以上車後的武士俑中,除去車上三尊,均在八十尊以上,最多的為一〇八尊。它充分反映了步兵地位的高升,戰車已在走向衰落的趨勢。三個坑中的兵種,則有車兵、步兵、騎兵,是古代兵種的集大成。各軍兵種不同,武器裝備也不一樣。俑坑中出土的戈、矛、戟、鈹、殳、劍、彎刀、弓弩、鉞等兵器,是曆來的古遺跡中出土的兵器種類最多的。它從武器的分類上講,有長兵、短兵、遠射兵、禮兵、儀仗等。可以說構成了古代兵器完整的係列組合。這才是最有研究價值的。它反映了秦代軍事的完整內容:軍階、兵器、裝備、隊列教練及兵種相互組合。這無疑是古代軍事史實體的橫斷麵。它的意義不僅是對秦代軍事製度、軍事裝備、軍隊組合提供了完整的實物材料,而且對研究古代軍事史時上溯春秋下考兩漢,都提供了二重要的參比資料。這種嚴密的軍事組織,反映了嚴密的政治機能。關於這一點,從古到今,論述的還是不夠的。

第四,秦代社會的多麵鏡。長期的君主專製政治社會中,“為政”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學者自然要為聖賢立言。文獻中對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記錄,隻是這些目的的附庸。我們現在的研究,則應該注意到曆史上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實際上,秦俑的衝擊波所輻射的範圍,已經使我們不能不注意這一點。因為它提出了需要我們解答的問題。秦陵和秦俑坑中出土的鐵癴、鐵鏟、鐵錘、銅刀、鐵鐮等,這便是當時人們賴以向大自然(生產對象)索取生活資料,創造社會財富的生產工具。“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社會生產方法便決定了人們在生產中建成的生產關係,確定了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生活狀況。秦陵的高大、雄偉、富麗、華貴,陪襯著修陵人的墓地的卑微、貧乏、簡陋和低賤。寢殿、癵官進獻著華衣美食,而修陵人則戴著鐐銬在流血流汗,離鄉背景,拋妻棄子。按照秦律,他們多數人被“枸櫝眓林將司之”。秦始皇帝陵西的修陵人墓地上的白骨、刑具和出土的瓦片上的刻字,便是證明,鐵鏟、鐵鏵、鐵癴等生產工具,與這些同時出土的還有鐵鉗、鐵桎和銅矛。這是意味深長的。它是血腥鎮壓與艱苦創造的強烈對照。而這些人的生活,按秦律規定,不過日合“糲米一鬥,有采(菜)羹”而已,或許還要少於這些。如有小過,“責之”“笞之”。他們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要按照嚴格的責任製度,完成自己的工作量,而且要保持質量。“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就是對他們的工作態度和勞動技能的考察。對抗的社會,產生著對抗的情緒,社會也在對抗中前進。“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秦陵和秦俑坑為我們提供了“對抗”下的社會各階層具體的、形象的、實在的曆史現實。它對比強烈、涇渭分明、一目了然。可惜的是,人們在研究中,在說明中,在引導中,在注目中,往往畸輕畸重,比例失調。然而出土的文物卻頑強地、反複地向人們揭示著秦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這些根本方麵的內容,讓我們考察,在考察中思辨,去認識秦代的勞動者是如何用這些簡單的生產工具去完成曠世奇跡的。他們名不見經傳,卻留下了不朽的傑作。兩千年後秦始皇帝的名字突然身價暴漲,實在是賴有他們的創造。除了這個根本的方麵外,這些文物還給我們留下了秦代的生產工具、養馬,留下了秦代社會的生活的多方麵的資料:秦人的身高,秦人的體魄,以及發髻、服飾、好尚甚至飲食等等。它們像一麵多棱鏡,從多方麵、多角度地直射或折射出秦代社會生活的倩影。這些都為研究秦代社會史和學術史提供了材料。而這些正是我們史學界研究中比較薄弱的環節。

第五,秦文明是繼承的產物。曆史是一條長河,下遊的水是上遊水彙聚的。上麵所說的秦代發達的科學技術,超凡的文化藝術,這些當然不是秦始皇帝個人的創造,也不是一位“神”的啟示,而是人的啟示。這是人類曆史發展的精英在這裏的積澱所形成的,是對曆史的繼承。春秋戰國是一個大動蕩的時期。動蕩的時代,使人們的思想極其活躍。時代逼著人們去適應它的節拍。這個時期,有血與火的戰爭。“爭地一戰,殺入盈野;爭城一戰,殺人盈城”。梁玉繩曾經統計,秦由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到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一百三十年二十多次對外戰爭,殺死敵人即達一百六十六萬八千人,而“史所缺略不書者尚不知凡幾”。但是,這個時期也是人們思想比較活躍的時期,不但分為許多不同學派,各學派內部也分有不同的家,形成諸子百家,互相競爭。在競爭中,既有相互排斥,也有相互吸收,智力撞擊,產生新的學派,形成新的思想。這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勃發時期和繁榮的一個黃金時期。這種競爭促動著人的創造力。雖然秦曾采用了焚書坑儒的暴力“以愚黔首”,但是,這種創造力是扼殺不了的。它必然要產生一種社會力量,來充分顯示自己。我認為,秦代的社會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學術氣候的折光,它是前代社會的、思想的遺產的繼續,也可以說是這種活躍的學術思想的物質反映。我們從僅遺留的點滴的曆史典籍中,似乎還可以窺探出這種反映、折光、繼承的一鱗半爪。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它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在曆史上對科學起過推動作用。先秦的數學典籍有周髀算經》、《孫子算經》、《九章算經》等。《周髀》中說:“勾股各自乘,並開方而除之”,寫成分式便是C2=a2+b槡2。這便是著名的商高定理。它與畢達哥拉斯定理相先後。其中所說的“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距”。

《周髀》對割圓術、平麵測量等工程及手工業的工藝都有實際的指導意義。《九章》中則含有分數的四則運算,解聯立方程、正負數運算、幾何圖形麵積、體積計算等等。這些數學知識,無論從對實踐的指導還是對抽象思維的訓練,都是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的。數學的運算,指導著機械、冶煉業的生產。即以投壺為例,《禮記》記載,投壺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可見當時運算之精。這樣,我們對銅車馬、秦俑坑兵器製造中的運算問題才能有所理解。金屬冶鑄,殷周的有色金屬冶煉已經達到相當水平。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殷代司母戊方鼎,重875公斤,堪為青銅重器。1979年在陝西出土的周代銅鼎,重226公斤。它們不但體大量重,而且鑄造精密。成書於戰國的《周禮·考工記》,則總結了前代手工業生產經驗,共分六門三十種,其中攻金之工中,摶植(製陶)之工有二種。在攻金之工中,根據青銅器物的不同,還提出了銅錫配方的不同要求。經過對秦俑坑兵器中成分的測定,發現它們同《考工記》的要求大體吻合。可見它是借鑒了上代的有色金屬冶煉工藝技術的。春秋戰國時,有了鐵器及鋼劍。秦昭王曾說“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荀子》中有:“宛矩鐵钜也。慘如蜂蠆”。有前代的冶鑄技術,那麼秦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冶鑄被稱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的冶鑄,也便是瓜熟蒂落了。當然,它的精妙,還是令人驚歎的。即使是高超的防鏽技術,更早的時候便已有人注意了。科技人員對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作了檢測,發現它也是經過了防鏽處理的。它的表麵是硫化物,與秦俑劍體的鉻鹽處理不同瑒。處理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異曲而同工。春秋越王劍的防鏽處理不能對秦代的防鏽處理沒有借鑒作用,製陶也是一樣,遼西女神彩塑頭像已同真人頭像大小尺寸相等瑒。《考工記》也對製陶技術作了總結。秦俑之大、之多、之美,駭世驚俗,但也在情理之中。以上從科學技術和工藝過程中探源,已足以看到秦俑的繼承性。從雕塑藝術上來看,也是這樣。遼西女神像的雕塑是原始的寫實。戰國的韓非子已經談到了藝術創作中的寫實藝術和浪漫藝術。即“客有如齊王作畫”。對具體的雕塑技法,桓赫曾經說:“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瑒。這些無疑是藝術實踐中的理論總結。不但秦俑的雕塑在寫實上遵循著這個原則,即使對後代直至現代的雕塑來說,這也是一條不二法門。秦代繼承了上代的科學技術(這是社會發展中的繼承),創造了一代社會文明。漢代以後,儒教獨尊。這個鄙薄科學的教派,愈到後來愈顯示了它對科學發展的窒息、壓製和扼殺的力量。許多古代發明的失傳、移向(如火藥被用來製花炮,司南被用於堪輿術),許多躁動於母腹中的發明被流產,與這種強大的政權保護而提倡的迂腐的儒教有關。提倡科學,社會進步,文明發達,國家富強;反之,則社會停滯,發展緩慢,國弱民窮。這已被秦以後兩千年的曆史所證實。這也是研究秦的曆史繼承中應得出的曆史教訓。所以,如果現在還以發揚傳統為號,而提倡新儒學,既悖於曆史發展的潮流,也是對曆史繼承的誤解。倒是應該像秦時充分利用和繼承六國優秀遺產那樣,繼承曆史精華,借鑒世界科學文化,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六,秦文明的發展和擴散。人類文明是在發展中進行的。這種發展是在前代基礎上發展。春秋戰國時代,有如恩格斯談到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情況,“這是人類從來沒有經曆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麵,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麵的巨人的時代”瑒。秦文明便繼承了這些巨人的遺產,同樣為後代所繼承,而且它自己本身也在無意地向外擴散。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財富。秦人青銅防鏽鉻鹽處理,為漢代接受,劉勝墓已經得到證明。秦代的金屬冶煉,到了漢代則有了長足發展,生鐵成分含硫萬分之三左右。現代生鐵標準規定普通鋼生鐵含硫萬分之七以下為合格瑒。漢代的齒輪的出現,則是機械製造的先聲。這些以及其它科學的發展,都是繼承前代的結果。有意思的是,由秦兵馬俑而後,目前已知的是,漢代的兵馬俑已有甘肅武威的銅兵馬俑、鹹陽楊家灣、徐州的陶兵馬,它們都以數量眾多而聞名於世界。有人也曾估計到,漢武帝茂陵也有與真人等大的兵馬俑。這不是偶然的。這是明顯的文化、意識的繼承。秦漢重兵馬,似乎是一種時代意識。秦始皇帝陵園的布局,如寢殿的設立、內外城的修築、陵邑的修建、陪葬墓地的確立、大型石刻的樹立瑒等一套完整的體係,都為漢代以後的帝王所仿效。陵園製度是社會政治思想的反映。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集中地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思想和社會文明狀況。秦俑的寫實雕塑,反映社會生活的優良傳統,在後代也有反映。漢長安城出土的大型陶俑,其麵部形象、塑造技法,都同秦俑十分相似,瑒而楊家灣、徐州的兵馬胎體中,也存留著秦俑的基因。表現現實生活的內容,在漢唐陶俑中則得到了廣泛的繼承。漢的說書俑,唐的反映絲綢之路的陶俑、三彩俑,千姿百態,表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它們同秦陵出土的各種陶俑一樣,不但是藝術品,而且是研究當時社會曆史各方麵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這些曆史遺存是豐厚的。它的擴散作用,不僅衝擊著曆史研究、學術思想,使秦代曆史的某些章節確實需要增補、改寫,甚至要重新描繪。而且它對現代人的思想、生活、行為也具有衝擊力。古人艱苦卓絕的創造精神,對現代人是激勵和鼓舞;古人創造的藝術珍品,對現代人是美的陶冶;麵對這些文物,現代人從中又獲得多少曆史的反思和理解現實生活的“參照係”。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利用,開展科研,發展旅遊,又可以得到有效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給我國的政治文明和現代化建設以借鑒和支持。

正是由於以上諸方麵,我認為,對秦俑的文物需要當代史學家、科學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方法進行多科學、多層次的多維研究。從而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立體的秦代社會的多角的空間曆史,從而闡明這個曆史的前因和後果,從而使曆史科學、文博工作同現實結合得更緊密,從而真正認識秦俑的價值瑒,認識它在學術研究中承上啟下的地位。

附錄三:

秦始皇帝陵7號坑蠡測

秦始皇帝陵外城以北約900米的地方出土了青銅仙鶴、天鵝、鴻雁40多件及特殊姿態的陶俑15尊(見《中國文物報》2001年11月23日、2003年1月24日)。這一發現,不僅體現了始皇帝求仙的夙願,更使人們認識到秦始皇帝陵布局的嚴整。其埋藏的豐富多樣使我們難以想象。

7號坑,有的先生亦稱之為水禽坑,但是15尊陶俑的出土,便使水禽坑的命名有些不十分確切了。陶俑才是本坑的主體。那麼,稱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可稱之曰池沼,即苑囿中的池沼。所謂池沼,就是古代在都城附近的苑囿中所建的水池。池中有台榭、水禽、假山,可以舉行歌舞祭天等活動。據《遁甲七山圖榮氏解》中說“降北有陽石山,中有神農池。黃帝時,遣雲陽先生養龍於此。帝王曆代養龍之處,國有水旱,不時祀池請雨。”一池清水便將天上人間聯係了起來。

古代帝王於都城附近建有苑囿,囿中有台,有池沼。周文王靈囿在今西安市長安區西泮河西岸。《詩經·大雅·靈台》敘述了文王建靈台的過程及靈囿、靈沼的概況:

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眖鹿攸伏,眖鹿濯濯,白鳥眗眗;王在靈沼,於?魚躍。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靈囿之中建有靈台及靈沼。這裏有肥碩的牝鹿安詳地伏臥,不驚無擾;有潔白的鳥兒在飛翔,眾多的魚兒在跳躍。靈囿之中為什麼建台?朱熹說:“國之有台,所以望氛祲。”鄭玄注說:“天子有靈台者,所以觀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於豐,立靈台。”朱熹的注解是從鄭玄的注化來的。就是說在台上看陰陽二氣所形成的吉凶與祥瑞的表征。從《史記·秦始皇本紀》看,周武王有潢高池。

[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潢高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

潢高池君是誰?服虔曰:水神也,是潢高池的水神,也指周武王。武王居鎬,建潢高池。這段話的意思是指始皇帝無道,如紂。武王伐紂,始皇帝也將要完蛋了。這是江神讓人給潢高池的神事先傳遞的信息。秦以水德而王,其將亡之時,水神們先互相報告這一重大訊息。

秦鹹陽東有蘭池。《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一年,秦始皇帝“為微行鹹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正義》引《括地誌》雲:“蘭池陂即古之蘭池,在鹹陽縣界。《秦紀》雲:始皇都長安,引渭水為池,築為蓬、瀛,刻石為鯨,長二百丈,逢盜之處也。”此地在今鹹陽楊家灣。渭河發電廠建廠時考古人員鑽探得知。這裏秦漢文化層有20層,淺處30米可見生土,深處70米才見生土,可見當時的水深。蘭池旁建有蘭池宮。看來,蘭池當是一座較大的人工湖。所謂“築有蓬、瀛”,應該是築起東海三神山的蓬萊、方丈、瀛洲。這是始皇帝企慕的地方。他為了求得長生不死之藥,讓徐福多次出海去東海的三神山為自己求取長生不老的藥。在蘭池中築起三神山,是從心理上覺得三神山便在身邊,求得心理的慰藉罷了。池中的大鯨魚也是有來曆的。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東行郡縣,在琅邪又找來徐福,問為什麼還沒有到東海去將長生不死的藥弄回來?徐福說:蓬萊的藥自然可以得到,但海裏有大鮫太厲害了,所以去不成,到不了蓬萊。請皇上給我帶上一批能射弓弩的人,就行了。為此,始皇帝還做了一個噩夢,夢見與海神打架。他將所作的夢告訴隨行的博士。得到的解釋是,這個海神便是大魚鮫龍。為此,他親自手持連弩在船上等待大魚出來。他的船從琅邪向北在海中行駛,直到榮成還未碰到大魚,直到之罘,才見到一隻大魚。將這隻大魚射死才甘心。蘭池中所置的鯨魚石刻,便是他射死的大魚的象征。“二百丈”是誇飾之詞,或錯簡。

下麵,我們從《三輔黃圖》(陳直校證本)中來了解一下漢代的池沼。

漢昆明池,武帝元狩三年穿,在長安西南,周回四十裏。《西南夷傳》曰:天子遣使求身毒國布竹,而為昆明所閉。天子欲伐之,越?昆明有滇池,方三百裏,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習水戰,因名曰昆明池。

《三輔故事》又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至雷雨,常鳴吼,眜尾皆動。

《關輔古語》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

《三秦記》曰:昆明池中有靈沼,名神池。

昆明池屬上林苑。池中有石刻鯨魚、織女、牽牛。地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鬥門鎮東窪地中,麵積約10平方公裏。

太液池,在長安故城西,建章宮北,未央宮西南。太液者,言其浸潤所及廣也。《關輔記》雲:建章宮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漢書》曰:建章宮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萊、方丈,刻金石為魚龍、奇禽、異獸之屬。

陳直先生引《雜記》卷一雲:“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蘀、綠節之類。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為雕胡。葭蘆之米未解葉者,謂之紫蘀。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其間鳧雛雁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龜;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癢癤、鴻皉,動輒成群。”這是太液的狀況,池中石刻有牽牛、織女,並有三神山,還有各種水禽。太液池在今西安市三橋鎮高低堡子西北的一片窪地上,即今西安市太液池苗圃,中有兩座大土堆,有人認為便是當時三神山中的兩個神山。太液池水來自昆明池。

百子池,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見戚夫人侍高祖,嚐以趙王如意為言,而高祖思之幾半日不言,歎息淒愴,而未知其術。使夫人擊築,高祖歌《大風詩》以合之,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闕,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愛。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下圍棋,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取絲縷就北鬥星辰求長命乃免。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張樂於池上。

由以上所述,可見池沼一般是在苑囿之中的。它的作用除了作為園林中的水池以外,還有祭祀天神以求福祉的求仙作用。其中所養有苑囿中的鹿等獸類,水中有水禽,並且可以作樂。禽獸之類,還要供給祭祀。昆明池中“起宮室,因欲遊戲,養魚以給諸陵祭祀,餘付長安廚。”少府傴次飛外池,“傴次飛具繒繳以射鳧雁,給祭祀,故有池。”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7號坑來看了。7號坑Ⅰ區共發現天鵝、仙鶴、鴻雁等水禽44件,均是麵水渠而居,有的在水渠邊的水中,是一幅水禽戲水之畫麵。Ⅱ區的過洞與廂房中出土陶俑15尊。從已修複的兩尊來看,被命名為箕踞坐姿的陶俑通高0.87米,雙腿伸直平坐於地麵,上體前傾,雙臂前伸置於雙膝,左手微握,掌心向上;右手握拳,掌心向下,手心原有執物,頭戴布幘,身著長襦,下著長褲,腰係革帶,右腰際懸有長方形遍囊,腳穿布襪,頭微低,目視前方,神情專注。被命名為跽姿陶俑(按,此陶俑應是跪而非跽。跽是一種坐姿,兩膝著地,兩臀貼於兩足跟),高1.08米,上體直挺,左臂自然下垂,雙膝跪地,右膝稍前伸,右臂微屈上舉,拇指平伸,餘四指作半握狀,手中原有執物,頭戴布幘,身著右衽長衣,腰係革帶,右腰際懸有長方形扁囊,腳穿布襪,目光略下視,麵目祥和。同時出土銀、銅、骨質小件,有指甲形銀器,銅棒及喇叭形、圓筒形、三角形骨器。

其他13尊陶俑尚未修複,不好臆度。從已修好的這兩尊來看,箕姿俑似為一名樂人,左手持弦樂器,右手撥弦。跪姿舞俑(跽姿俑)似為一舞者的一瞬間的動作特寫。如果其他13尊陶俑修複後,大約應是一組樂舞的場麵。小形的銀、銅、骨器物,有的似乎是樂器上的部件。

7號坑是秦始皇帝陵一處象征苑囿的地方中的池沼。其西不遠處有一動物坑,麵積約300平方米,有16個小區,出土的動物殘骨的魚、鱉、雞、豬、狗、水獺及近似於鶴的大鳥。我覺得這處動物坑與7號坑同屬於這個苑囿的範圍,其用於祭祀之用。秦為水德,水為北方,故池沼在秦陵外城以北。其設置同始皇帝的求仙思想應是息息相關的。始皇帝生前多次派人去東海求仙,希冀長生不死。人死可以成仙,這大約是人們對逃避不了的死亡的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其實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一種自我的安慰的思想。始皇帝也是兩套方案,生時求仙願不死,死後望天想成仙。都城旁苑囿中的池沼是求吉祥的地方,陵墓邊的池沼則是異想中的與神仙溝通的成仙之路。不僅始皇如此,漢武也如此。秦皇漢武在求仙上是一樣的狂追不舍的。漢代人們的墓中往往有升仙圖,在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帛畫、信陽長台關1號楚墓出土的錦瑟漆畫、馬王堆1、3號漢墓的帛畫都有墓主人乘龍馭鳳升天的故事畫。正像屈原在《楚辭·九歌·河伯》中唱的: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皊螭。

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白居易在《海漫漫》一首詩中也吟道:

海漫漫,直下無底旁無邊。

雲濤煙浪最深處,人傳中有三神山。

山上多生不死藥,服之羽化為天仙。

秦皇漢武信此語,方士年年采藥去。

蓬萊今日但聞名,煙水茫茫無覓處。

海漫漫,風浩浩,眼前不見蓬萊島。

不見蓬萊不敢歸,童男眝女舟中老。

徐福文成多誑誕,上元太一虛祈禱。

君看驪山頂上茂陵頭,畢竟秋風吹蔓草。

何況玄元聖祖五千言,

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秦始皇帝陵7號坑出土的文物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和審美價值,更具極高的學術價值,它對研究秦始皇帝的思想以及秦陵布局如都城、秦代的藝術與科技都提供了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