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秦之科技(1 / 3)

科技是指科學和技術。它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也包括科學的應用,即具體的工藝。秦時的技術,主要反映在手工工藝方麵,這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使之然。秦之科技同秦的其他學術一樣,也是在繼承了從新石器到三代及春秋戰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且對後代的科技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一)先秦的科技思想

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它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在前人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進步的,同時也給它的下一代留下了重要的遺產。不隻科技如此,其他知識也是一樣。

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將我們所稱的科學與技術歸於《數術略》及《方技略》中。

《數術略》有五部分。天文,“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曆譜,“會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五行,“五常之行氣也。”蓍龜,是占卜之書。雜占,包括占夢以言吉。形法,“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廓室舍形人及說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貴賤吉凶。”這五部分共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這些內容除去占卜之類,即為天文、曆法、數學、地理等。

《方技略》。醫經家,“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德,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經方,“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味之滋,閉盧結,反之於平。”房中,性技巧。神仙,“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術於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共計四個部分,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這部分實際是醫學、藥學。

先秦著作中專門論述科技的不多。天文、曆法是古人比較重視的,但也分見於各種著作中。《春秋》記魯文公十有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北鬥”。注雲:孛,彗也。魯文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13年。《史記》記“秦厲共公十年彗星見”。秦厲共公十年為公元前467年。這是哈雷彗星(Halley,Edmund)的再現。西方關於哈雷彗星記載的最早年份是公元前11年。公元前4世紀魏國人石申(也有學者認為是齊人或楚人)著有《天文》一書,共八卷,後人稱之為《石氏星經》。這部書的赤道坐標與現代天文學的赤道坐標是一致的。在歐洲,赤道坐標係的廣泛使用約在16世紀初。關於日月交食的研究,在《易·豐卦》中便有“月盈則食”的記載。《詩·小雅·十月之交》有“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已經認識到日食在月朔,日食在月望。

數學方麵則有《周髀算經》、《九章算術》。這些著作經過漢人的整理,但是確有先秦的成分。《周髀算經》中已有商高定理,即勾股定理。在此先後,希臘學者畢達哥拉斯(Pytha Goras,約前580-前507年)發現了勾股定理。《周髀》中通過對日晷影的四年測算,計算出一年有365日者三,有366日者一。一月的日數為29又940分之499日,即29.530851日,與今日實測一回歸年為365.2422日,一個朔望月為29.530588日,相差不多。《九章算術》中則包括了麵積(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圓形、梯形、弓形等)、開方、比例、盈不足等數學問題。《河圖》、《洛書》是一種神秘數學。孔子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是將1至9這九個自然數,排成一個十字形,5居中央。按其排列,似乎仍以五行來安排的。古時圖式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中央為土,所以數為5。其次序是水、火、木、金、土,代表1、2、3、4、5,方向依次向北、南、東、西、中。《河圖》5在中央,圍繞5第一圈由北開始是1、3、2、4,第二圈依次是6、8、7、9。表示循環往複,說明了地能生萬物。這是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的圖解。《洛書》是將1至9這九個自然數排列於九個格中,5居中央,組成了一個奇妙的數字遊戲。這便是將圖中的縱、橫、對角線各數相加,均為15。看來很神秘,其實是一種數學遊戲。同樣的遊戲在古印度也出現過,在古阿拉伯人中也出現過。在西安元奉城遺址中便發現了一塊方形鐵板,上麵縱橫各6格,用阿拉伯文寫的數字,縱橫數字相加為111,對角線數字相加也是111。人們稱之為幻方。

對古代世界的認識,戰國的屍佼在其著作《屍子》中,對宇宙下了一個定義:“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鄒衍又提出了大九州的學說。認為赤縣神州是九州之一。他的原話已經在《秦之陰陽家》中說過,不再引了。

談到先秦的科技。《周禮·冬官·考工記》是一份重要的文獻。文中從理論上分析了社會,科學技術的價值,同時具體地論述了百工的技術。

國有六職,百工居一焉。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或審曲麵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或飭力以長地材;或治絲麻以成之。坐而論道謂之王,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麵勢以審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材謂之農夫,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

它將社會上的各色人等的職業及職責分為六個部分:王、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婦功。如果將王與士大夫合為一職,農夫與婦功合為一職,便是士、農、工、商。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考工記》的分法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的。國之六職,各有分工,共同為創造社會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物品、信息的流通,構建了社會大廈的合理框架。六職各得其位,各適其宜,各盡其力,各得所酬,使社會得以和諧發展。這中間,雖然因為階級、階層的不同,互相矛盾總是有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但誰也離不了誰。社會發展中缺了哪一類人都不行。沒有王缺了社會的首領,沒有士便缺了智慧的思考和理論的總結,沒有百工缺了使用的器物,沒有農夫和婦功便會挨餓和受凍。這是社會分工又合作的圖式,古今皆然。

《考工記》是專門講百工的。“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它說明了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技術是世代相傳的。這種情況到現在還有不少行業在繼續著父傳子的習慣。文中將各種器物的發明歸之於聖人。即“百工之事,畢聖人之作也”。這一論述在《世本·作篇》中提到了充分的體現。百工要造出好的器用,應該具備四個條件:“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對於百工,亦有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