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學產生於秦代的曆史發展的時空中。時間在空間中流逝,曆史在空間中變遷,文學便在這時間與空間中生根開花,反映著這段時間和這個空間中秦人的生活,秦人的情感,秦人的追求,秦人的夢想。它的基本特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秦地山水風光的詠誦。古時的秦地,山清水秀,沃野千裏。詩人借山借水,抒發心中情感,詠懷山川秀美,以示對美好人生的憧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謂興,在《詩經集傳》中,朱熹對其有具體的解釋:“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終南》中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何有?有紀有堂”。《車癋》中有“阪有漆,隰有栗”。《蒹葭》中寫河邊的秋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石鼓文》中的《氵開?》,便是寫氵開水的流長與水中的魚兒既多又歡,在水中姍姍遊動“氵開也沔沔,燕彼淖淵。鱣鯉處之,君子漁之。盬有小魚,其遊姍姍。白魚癏癏,其癐氐鮮。”好一個清平世界。它也宣示了當時秦國在氵開渭之間,國家安定,人民樂業的升平氣象。雖然詠歎山水風光是詩人的永恒題材,但是這些詩中給我們帶來了兩千多年前陝西西部山川秀美的優越環境,倒是令人感歎的。
第二,對秦人尚武精神的張揚。秦人地處當時中國的西陲,以遊牧而興國,又與戎狄雜處,加之各代秦公亟待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麵,雙目緊盯著東方,並且在實踐上也步步東進。這種環境和傳統,便養成了秦人的尚武精神。張儀說的秦人作戰,不戴帽子,赤膊上陣,而且左挾人頭,右脅生虜,一幅陝西冷娃形象,也並不是在吹噓誇張用以嚇人的。秦人自己的詩歌《無衣》中,便一唱三讚的反複的詠歎人們慷慨赴敵、同仇敵愾的精神:“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修我矛戟,與子偕作”,“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從詩中看,完全是爭著上前線的,隨時準備著,隻要王者興師,便互勉同行。表現出一種原始的愛國激情。
第三,對秦國曆史的記述和對當政者的批評。熱愛本民族的曆史,是人類的共同心理。秦人的曆史充滿著神秘與艱辛,征戰與勝利,因此就更值得懷念,對自己國家的政治,也給予充分的關注。1988年在陝西鳳翔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中出土的石磬上的刻銘,便是用詩組成的。“天子癚喜,龔癛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盭。”既說明了秦人是黃帝之孫高陽氏的後代,而且說明該墓的主要是繼秦共公(前608-前604年)、秦桓公(前603-前577年)之後的秦景公(前576-前537年)。秦穆公在秦國的曆史發展上功不可沒。但是有為的人也辦糊塗事。他死時,殉葬了170人,而秦之三良奄息、仲行、癝虎三人,也在其中。這一點引起了秦人的不滿,在《詩·秦風·黃鳥》一詩中,既頌揚了三良的功業,又哀怨地喊出:“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這既是對令三良從死的不滿,也是對當時還未終止的人殉製度的控訴。到了秦王朝以後,這種對秦王朝殘酷剝削和政治壓迫、文化專製的批判的聲音就更為高亢。《長城之歌》控訴了始皇帝修長城的災難,使人民不願意生兒子。因為生了兒子便要被征去修長城,而變成長城腳下的枯骨;生了女兒還可以嫁到附近,經常見麵。而《運石甘泉口》一詩,則反映了修築始皇帝陵時千萬人運石的壯觀場麵。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這位始皇帝為一己之私勞民傷財的景象。
第四,秦初文化整合的趨勢。春秋以至戰國,諸子百家並峙,各派學說紛呈。但是,“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在政治上趨於統一的形勢下,學術思想上也在逐步地被整合。“文化行為同樣也是趨於整合的。一種文化就是一個人,是一種或多或少一貫的思想和行動的模式。各種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性目的,他們並不必然為其他類型的社會所共有。各個民族的人民都遵照這些文化目的,一步步強化了自己的經驗,並根據這些文化內趨力的緊迫程度,各種異質的行為愈來愈取得了融貫統一的形態。”秦王政八年(前238年),在秦統一全國大勢已成之時,呂不韋編成了《呂氏春秋》。這本書是為秦統一後作為治國藍圖而提出的。它的內容是“以道德為標準,以無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荀卿、淮南、揚雄相表裏也”。這是秦在統一前對文化整合的一次嚐試。秦始皇帝統一後,先是召儒學方士甚眾,欲以興太平,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立國之綱,以法家的勢為尊君權的武器,到最後采取焚書坑儒,都是文化整合的過程,它們正是在整合的過程中,統於《呂氏春秋》。從文學色彩來看,也由商君的冷峻,韓非的刻峭,而到《呂氏春秋》的溫厚。
第五,神秘文化的開山。君主政治王朝的代表人物總是相信鬼神的。戰國以來,由燕齊興起的求不死之藥,望東海三神山的思想和燕齊王者的行為,也一直影響著秦國君以及社會風氣。這種思想便是古老神秘思想的複活,複活的原因是因有人向司命求情。在秦王朝中,則有茅氵蒙仙人的歌謠,也有死人複活的故事。這些都帶有神秘的色彩。
秦文學的這些特點是同秦的社會及其思想意識形態緊密聯係的。
(五)秦文學的意義
秦人既係黃帝之後裔,其社會基本與諸夏同俗。到秦仲時,“始大有車馬禮樂侍禦之好”,此時約為周宣王時(前827-前782年)。《詩經》中的《秦風》被稱為“與諸夏同風,故曰夏聲”。這說明秦文學本身是諸夏文學的一部分。秦《石鼓文》及秦公大墓石磬刻銘,其字亦大篆,類似金文,而其詩中句法,亦同《詩經》,也可以說明秦文學的源流與諸夏同風。秦穆公的《秦誓》一文,是《尚書》中的一篇。《呂氏春秋》又是對秦秋以來諸子思想的一次大綜合。從這些來看,無論是政論文、散文、詩歌,秦文學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組成部分。部分研究是對全體研究的補充,區域研究是對全域研究的補充。而部分、區域文學亦有自己在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上的特色,這些特色更加豐富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這便是秦文學的第一方麵的意義。正因為如此,對秦文學的研究,才應該更著重於它的部分的地域性的特點。
“詩言誌,歌永言。”文學是從它所存在的社會中產生的,同時它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方麵。正如《秦風·無衣》反映秦人的剽悍,《黃鳥》反映秦人對殉葬製度的怨尤,《氵開?》反映秦地山河之壯美與物產之豐富,《秦誓》反映秦穆公對人才的渴望,秦景公墓石磬銘文對秦人出於黃帝之後與對秦代曆史的歌頌,《長城之歌》反映人民對秦王暴政的控訴,它們都從不同方麵反映了秦人各個時期的曆史麵貌,是人們認識秦人在各個時期的曆史的教科書。因此,從秦文學反映的內容來看,更能形象地、生動地反映秦的曆史,從真情實感中去理解秦人的曆史。這便是秦文學存在的第二個意義。因此,我們研究秦文學時,應該把每篇作品都放在作品所處的具體時代去評價。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它要通過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流瀉,抒發作者的意誌和追求。它是作者用情感來打動讀者,用形象來影響讀者,喚起讀者的同情和認可。《無衣》的一唱三歎,層層反複,激勵讀者與他同仇敵愾。《權輿》用具體的住與食,形象地反映了不念舊臣的遺憾。這些詩歌與文章在其寫作過程中,也不斷地發展著、追求著新的形式與藝術的表現。《長城之歌》直接用五言句,打破了《詩經》以四言句為基本的語句結構。而《長城之歌》的五字句,整齊和諧地組成一個完整的畫麵,完整的故事情節,完整的思想境界。這是對傳統詩句的發展。這是一種新的詩歌形式的興起。以後的漢代民歌,即漢樂府的五字句,與之無論在句子結構、聲調及反映內容上,都有相似之處。從而可以看出由秦的民歌到漢樂府的發展軌跡。從散文來說,秦繼承了古代的散文特點,而至兩漢。這是中國散文的盛期。在秦則有商君、韓非、李斯,及《呂氏春秋》,各有特點。所以到了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發起古文運動,向周秦兩漢學習,革新文體。可見秦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研究秦文學,就是要充分認識秦文學的這種傳承作用。這是秦文學的第三個意義。這是從文學的形式及藝術表現方麵的角度,認識秦文學對傳統文學的繼承,對後代文學的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六)秦文學的資料
秦文學因秦的曆史的原因,構成了它的資料的相對缺乏,所以過去對秦文學的研究也相對薄弱。研究《詩經》,便將《秦風》同時包含進去,研究先秦散文便將商君、韓非、李斯也包含進去,而專門站在秦人秦國這個立場上研究的人並不多。這就為秦文學的研究帶來了某些困難。現在我們要著手對秦文學進行研究,便應該先對秦文學的基本資料進行一番鉤稽。
秦文學的資料範圍,從目前來看應該包括兩個方麵,即文獻資料和現代考古資料。
1.文獻資料
政論散文:古人作文,皆有感於事而發,故其文中多形象的描述與感情的抒發,也可以作為散文來看,所以謂之政論散文。它們有:《尚書·秦誓》、《商君書》、《韓非子》、《呂氏春秋》、《史記》、《左傳》、《戰國策》、《國語》中所保存的秦的國君的製誥及敘述、記事、抒情、議論文字。
詩歌:《詩經·秦風》以及《史記》和其它古籍中引用的秦的民歌、民謠。
戲劇:秦漢並無今天的嚴格的戲劇,所有的是俳優、角抵之類,以供王者消遣。關於這類資料,則見之於《史記》有關傳記。
民間文學:所謂民間文學,是當時人民所創作的詩歌、民諺及故事。它們在秦及秦以前的各種文獻中偶有記載。
寓言故事:這是托事以言理的文字,多在諸子及《史記》諸書中存在。
2.考古資料
這是考古發掘出的秦人的瓦書、石刻以及竹簡中保存的有關秦的文字資料。
政論散文:有《詛楚文》、《惠文王十年瓦書》、《秦公鍾、癈銘文》、秦?玉版文書、睡虎地竹簡、天水放馬灘竹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