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秦之宗教(2 / 3)

總的來看,從原始社會的自然神崇拜,到殷周的多神崇拜,基本形成了中國古代神靈崇拜的基本內容,即以上帝(天,非自然的天,而是人格化了的天)、祖先、山川、四方、鬼神為崇拜對象。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有神有鬼,疑神疑鬼,爭者盡爭,信者輒信。韓非子認為,“用時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矣”,把鬼神崇拜作為亡國的因素之一。他主張明法,而“恃鬼神者慢於法”,所以卜筮鬼神都是應該排斥的。而墨子則旁征博引,舉出大量例子,說明鬼神的存在,“古之今之為鬼,非他也,有天鬼神,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為鬼者。”祭祀鬼神,是“天下利事”。孔夫子在《論語》中說的“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倒不是反鬼神論的,而是對自己沒有鬧清楚的東西,采取了審慎的態度。屈原在悲憤之中,發出了《天問》,倒是有點懷疑的味道的。秦的先祖大體繼承了殷周的鬼神文化、多神崇拜。到始皇帝時,這種多神崇拜達到了高峰,可以說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三)始皇帝對崇神的發揮

始皇帝信不信神,這本來是無可爭議的。要論述的是他信什麼神,信到什麼程度,他的信神對後代的神文化的影響。有人論述中卻說始皇帝不信神。有一篇文章說始皇帝:“一個靠自己謀略和武力馳騁六國,統一中國的偉大帝王;一個憑藉自己文治武功帶來了國家強盛的開拓之君,他信天命嗎?”這是一種簡單化了的形式邏輯的假言判斷。但這是不成立的。因為它的條件是不充分的。第一,秦統一中國不是靠一個人的“謀略和武力”,它有許多原因;第二,始皇帝有武功,然而甚乏文治,“帶來了國家強盛”是個不真實的修飾詞語;第三,偉大人物是不信天命的這個邏輯仍然是不成立的。曆史並未賦予他不信神的條件。

糾纏於概念是多餘的。下麵我們用始皇帝個人的行動以及言論和考古材料,來說明始皇帝對多神崇拜的發揮,也看一下秦人的鬼神思想。

秦始皇帝一登上統一了的秦王朝的寶座,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推終始五德之傳。這個學說,按《史記·封禪書》說,是齊國威、宣之世,鄒衍之徒的作品。“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史記·秦始皇本紀》雲:

始皇推終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

始皇帝即帝位三年,便開始封禪,到泰山。齊地文化先進,而神學思想也能迷人。始皇帝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是: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同時,命令祠官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按《封禪書》統計,自?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四大塚,陳寶;霸水,產水、長水、灃水、澇水、盚水、渭水因近在鹹陽,也比附山川立祠;盕、洛二淵,鳴澤、蒲山等,為小山川;另外雍有日、月、星辰等百餘廟;隴西有數十祠;其餘又有周天子祠、社主祠、壽星祠等等,就連周之右將軍杜伯也立為杜主;雍有四畤,上帝為尊。對這些地方,經常祭祀。全國幾乎成了神的世界。上帝管大神,大神管小神,一直管到全國各地的山山水水。這種多神崇拜,將周的崇神繼承並發展到了極致。不過,從其內容看,有兩股神?一是齊地的神學思想和齊地的神?以山東半島為中心;一是秦人的神學思想和秦地的神?以寶雞雍城為中心。東西方眾多的神拚湊起來,構建豐富了秦王朝的神的大廈。

秦始皇推行的這個多神的殿堂,是有其個人的思想因素的。因為,他本身就很信神。封禪是他立國後的大典。其後是因在泰山遇雨,休於樹下,封此樹為五大夫;齊人徐市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於是遣徐市入海求仙人;使韓終、侯公、石公求仙人不死之藥;因盧生奏盙圖書說:“亡秦者胡也”,發兵北擊胡;仰慕神仙,要改變稱呼:“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相信望氣者言,因某地有王者之氣,便鑿地斷脈,或改地名,此事在金陵、雲陽、丹徒、廣州、徐州等地都做過。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到了神經質的地步。從考古發現上,也正好補充說明這些。秦皇島市東山公園有明成化年的“秦皇求仙入海處”石碑。日本關於徐市登陸的地方,據日本學者論述,是在熊野浦。而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坑的發現,也是以說明這位帝王確是認為死人是有靈魂的。他給他的地下王國中安排了地上王國的一切,包括地下冥軍——兵馬俑在內。2002年7號坑出土的侗仙鶴、銅天鵝配以樂伎俑,似為帝王飛升之狀。

秦始皇帝的這種思想,代表了秦王朝統治階層的思想,也影響著下層社會的思想意識。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日書》中,有一部分提到了五行及五行相勝的說法:

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土勝水,木勝土。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丙丁火,火勝金;戊己土,土勝水;庚辛金,金勝木;壬癸水,水勝火;醜巳金,金勝木;未亥[木,木]勝土;辰申水,水勝火。

《日書》中大量的鬼神,有各種各樣的鬼,有大大小小的鬼。這些神鬼左右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人們每天要做什麼事,都得先翻《日書》,看可行不可行。秦的《日書》有湖北雲夢睡虎地及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竹簡。可以舉一些例子。

睡虎地《日書》:

陽日,百事順成。邦郡得年,小夫四年。

交日,利以實事。鑿井,吉。以祭門、行,行水,吉。陰日,利以家室。祭祀、嫁子、娶婦、入材,大吉。以見君上,數達,無咎。

其他還有建除、出行、歸行、問病、問夢、殺豬宰羊、立木建房等都須注意日子時辰的好壞。天水放馬灘《日書》與睡虎地基本一樣。正因為如此,人們的一切行動,都要注意禁忌。因為,它認為“人之疾病死亡,乃患被罪,戮辱歡笑,皆有所犯”。這種狀況,同過去甚至現代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的狀況絕無二致。可見傳統影響之深。它就像過去的舊皇曆一樣,指導人們的起居行為。二千年中,一以貫之。這種狀況,同統治者的提倡是有聯係的。雖然《日書》的年代,有人定為秦莊襄王時期,但是,一則距秦始皇繼位僅二三年,距秦統一也隻二十多年,不會有多大變化;二則,王充已經責備這種現象,說明,由秦至漢,也是一以貫之的。

(四)王權對神權的阻遏

對神的崇拜實質上是對權力的崇拜。統治者崇拜神,是為了使神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權力,最少能維係他的權力能夠長時期地延長下去。同時,也使自己的生命能夠長期治下去,以享受優厚的物質生活。歸根到底是為自己。周人自豪地認為自己奪取了殷的江山是“受天有大命”。因此,“昭事上帝”是為了“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秦始皇帝推終始五德,也是要向世人,尤其是上層宣布自己的政權的合理性。這個合理,是上天允許的。同時也希望秦王朝的統續能夠二世、三世,以至於萬世無窮。不管行不行,總算是有個奢望。他也希望自己不死,求仙人,求仙藥,望海中神山,把美好的企望寄托於這虛無縹緲間。漢代也一樣,劉邦立五帝,劉徹求神仙,鬧劇一個接一個,到死也沒有明白過來。所以,如果說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的話,那麼首先還是統治者自己服用的多。他們在那虛無中得到精神安慰,自欺欺人。在信神這方麵,帝王們要比老百姓認真得多。因為,他們的權力大得多,一怕失去權力,二怕死得早享受不夠權力帶來的物質的和精神的享受。老百姓則由於貧窮,對此看得就比帝王們淡得多。所以,中國的文字中,吉語就特別多。瓦當上有“永承大靈”、“與天無極”、“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等等,還有吉祥的圖案。其他如銅鏡、瓷器、漆器、絹帛等等,都一樣。人的心態是這樣的,祝福什麼,就是怕什麼。祝福一路平安,是怕不平安;祝福萬壽無疆,是怕短命早喪;祝福天下康寧,是怕不康寧。而實際上,怕得有道理,相反的因素是存在的,正因為此,才想用吉祥語言求助神靈幫忙,消除這種因素,或求得心理上的慰藉。

在神靈麵前,老百姓們也想祈福。因為他們想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沒有更多的奢求。他們敬的是身邊的各種神?對於鬼怪,也敬而遠之。有時,還要進行驅鬼的活動。秦代的驅鬼,《日書》中有些記載,或敲鼓以震懾,或用桑木心作棍杖打鬼。這種方法,到20世紀的農村仍然沿用。孔子說的“鄉人儺”,注解說:驅除疫鬼。據稱殷代便有了。甲骨文中便有鬼字,《周禮·夏官·司馬》便記載了方相氏率眾驅鬼的儺舞。這是一種驅鬼捉鬼的舞蹈,流行於民間,漢代稱為儺戲,還有麵具,是用來嚇鬼的,將人“神格化”了。用“神格化”了的人,來驅除“人格化”了的鬼。屈原的一些詩,正是反映了楚地的這種祭神驅鬼的活動。在第十一屆亞運會上,還舉辦了儺戲麵具展及演出100多種儺戲。這些,說明了人在敬事鬼神的同時,同鬼神也有鬥爭。而以老百姓的鬥爭表現得明顯而持久。因為他們從鬼神那裏總是得不到好處。

在崇拜神靈的同時,統治者仍在加強著自己的政權建設。這是追求權力的最現實最迫切的步驟。無論怎樣說,總是天道遠,人道近。還是在人道上下功夫有效得多。夏代不可考。殷周的政權機器是分封製,加之以殘酷的刑罰。秦始皇帝采取了更為強化的辦法,加強對臣民的統治。他在中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係統的、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統治。在這種統治下,皇帝有著無與倫比的權力,天下事無小大,都由皇帝決定。於是,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建立了,從製度上保證皇帝的權力和意誌的貫徹執行;嚴密的法律和殘酷的刑罰,保證了皇帝的權力;焚書坑儒,實行思想禁錮,愚昧的人總比聰明人好統治些;西行東巡,宣揚皇帝的權力,威懾四方人民;廣築宮室,大修陵墓,以享受權力掠奪來的物質,生用不盡,死帶入地下。這一切措施,都是在鞏固權力,以達到“餘一人”或其子孫對人民的財富的掠奪和對全國物質的占有。雖然引起過人民的反抗,如宋孫僅詩雲:“秦帝墓成陳勝起,明皇宮就祿山來”,但是,這種像罐頭一樣的統治製度,對鞏固帝王的權力畢竟有好處。所以,秦以後的得天下者,毫不猶豫地都采取了這種國體和政體,維係了兩千多年,流惡不盡。兩千年來的政治製度乃“秦政也”。雖各代均有所改革,但其在維護皇帝權力這一點上,則是一致的,且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