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挺好,對子卻難結。若雙方相差懸殊,比較優秀的一方自覺吃虧:“我隻有輸出,沒有輸入。而且,就算是勞動,也沒有任何報酬,誰幹這傻事!”雙方若情形相接近,卻又有其他問題:“我若是誠心誠意,將自己坦露,對方卻暗留一手,原本我們就不相上下,這一來,我豈不是更加落後!”瑋真撓頭,形成互助合作還挺有點難度。
班級工作的開展,同樣有這問題。許是獨生子女時代,個性一個強似一個,各人想問題、拿主意,隻有自己這唯一的視角。單獨完成任務,這還問題不大;一需要協同合作,馬上產生衝突。
對子能否結成,班集體工作開展是否順利,這本身倒並非大事,但是,不懂得從他人立場看問題,不會與人攜手合作,那可是涉及未來生存、發展和成就的大事了。
挑了個周末,瑋組織學生們搞活動,中間,他提議做個遊戲。
從背包裏,瑋挺神秘地拿出了一本筆記本和一支鋼筆。大家好奇地圍上來,看不出它們有什麼特別。瑋開了腔。“我這本子,看似普通,但第一頁上,搜集了許多領導人、名人的簽名,其中,不乏十分有價值的。比如,一位從不肯為人簽名的領導,居然在一次很偶然的情況下,在我這本子上留下了名字”,拿著本子,瑋作著說明。
“我這支筆也非同一般。刻著品牌,這很正常。可不平常的是,當初,橫著寫的兩個字,錯成了從右至左。當發現了這‘錯版’,已做了好幾支,其中一支就在我手裏”,揚著鋼筆,瑋半帶開玩笑地說下這番話。“現在,因急需一筆錢,我打算將它們拍賣。大家知道,物以稀為貴,你們自己斟酌一下,誰願意來競拍。”
望著躍躍欲試的學生,瑋又補充了競拍規則。一切如同正式拍賣,隻是,沒有規定底價。
站出了兩位競拍者。瑋讓他倆背靠背站立,另選一人擔當記錄。先拍賣本子,後拍賣筆。因兩人都想擁有這兩件“稀罕物”,價格扶搖直上,最後,一人以二十萬元的價格買得了本子,另一人以十九萬元獲得鋼筆。兩人四目對視,心裏一股說不出的滋味。
隨後,又上來兩位學生競拍。瑋作了些小小的改變。他先讓他們握了握手,相互問好;再給他們兩分鍾時間作些溝通,隨後,讓他們麵對麵站立。又一輪競拍開始。你看著我,我瞧著你,兩人臉上帶著笑容。“一毛”;“一毛伍分”;“放棄”。本子拍賣掉了,隻一角伍分。“兩毛”;“三毛”;“放棄”。三角錢,鋼筆到了另一人之手。下麵的學生呆住了,想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瑋邊大叫著“我太虧了”,邊笑眯眯地讓兩位學生向大家作個介紹:“你們剛才是如何溝通的?”一位開了腔。原來,兼顧雙方的需要和利益,他們各人選了一件自己最想要的,另一件讓給對方。隨後,在價格上也商定,利用拍賣人未對底價作規定,幹脆相互成全,一起將價格往下壓。
瑋不失時機地作著引導:“從前麵的雙輸,到後麵的雙贏,我們從中悟出點什麼?”大家議論開了,氣氛十分熱烈。
1.視角的變換
合作是一種關係。關係,它就總是會涉及不止一個方麵,而且,這些關聯著的方麵會相互引導,作出反應。因而,在關係中,若想改變別人對待事物的某種反應,首先就得改變自己的某些行動。
可是,我們常常會陷人這樣的誤區,以為隻要別人將這行為中止,一切就都會好起來。其實,生活中大多數的情形不是如此。可能,別人的行為不會自發改變;可能,問題也不真的在於此。此時,最需要的倒是將視角去作一下變換。
從自身的角度,也許感覺到對別人的不滿和忿怒,也許在某一個層次上,感覺受到來自於他人的威脅,甚至陷入一種無助的狀態之中。
但是,跳出這第一視角,站到別人的立場上想想,他們會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呢?自己的行為又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感覺呢?
隨後,再從外部觀察者的角度,對問題作進一步的審視、思考。
自己與他人如何在行事,如何在互動,其中,何為妥當,何為不妥;
自己可以通過什麼改變,去加強或激發對方的行為;自己還可以作些其他什麼樣的反應,等等。
如此的視角變換過程,有助於發展關係各方的和諧,也有助於贏得合作。
合作的形成,還需要關注對方的需要,關注對方的利益,盡可能地在合作關係中,協助對方需要和利益的實現。若一味隻從自身角度去著眼,隻追求自身需要,處處去請求利益,合作沒法形成,最終隻會落得個雙輸的結局。
2.相向走來
一個組織,一個群體,要形成團結合作的局麵,能否將衝突化解,非常關鍵。
人和人之問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差異,差異的存在就會帶來不和諧,帶來衝突,這是事實,可如何去對待這種差異,卻是可以選擇的。尊重它,降低它,就能將衝突化解,迎來合作的好局麵;相反,擴大它,強調它,就會使衝突加劇,最後走向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如何去減少差異?重要的在於,要將注意力放在別人和自己的共同點之上,當然,有時對立、衝突的雙方,存在著什麼共同點,不是那麼顯而易見地擱在明處,要靠著真誠的溝通去尋找。找到了共同點,雙方會感覺彼此靠近了一點,關係緩和了一些,隨後,彼此能兼顧對方的立場,去達成一些共識,並願意用行為來減少相互間的差異,如此,循著這日漸融洽的關係,去尋求新的、合適的互動效果。
人們要營造和諧相處的局麵,形成良好的合作,相互間必須有真切的了解,而做到這一點又絕非易事,所以,衝突也常常因此而發生。
盛和黎同在企業培訓部工作。人手本來就不多,他倆又是工作上的搭檔,合作得好,會很愉快,也會幹出點名堂來。可事實上,兩人關係十分別扭。
盛性情率直,快人快語,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很少去關注別人的感受。他不喜歡自己的這位搭檔,他嫌黎太內向。
確實,黎是內向。從來,他對誰都是小心謹慎,作出的反應也要慢半拍,因為,他想得特別多。逢到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黎從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喜怒哀樂也從不往臉上掛。“把自己包得那麼緊,在一塊兒多累!”盛實在不滿他。
一次偶然的機會,二人同行,而且,中間有著一段長長的寂寞之路。黎第一次和盛聊起了自己的身世。還很幼小,他就父母雙亡,成了孤兒。被叔父收養,本來就覺著寄人籬下,又加上強悍的嬸嬸,黎更喪失了健康的成長環境。他缺乏安全感,他小心翼翼,他用沉默寡言來保護自己。聽到這一切,盛積累在心中的不滿迅速地溶解,因為,他理解了這一切的原由。
了解他人,不都是外在因素在起作用,自己是否抱著想去了解的心態,也是重要的一方麵。與他人、與環境有著良好的接觸,抱著開放的觀點去接觸,人們就能超越自己心理的盲點,看到許多過去視而不見的東西,其中許多會幫助人們化解以往的衝突。
願意去作努力,盡量地了解別人,這本身就能夠化解掉大部分的不愉快。因為,每個人在心底裏都有一種願望,那就是被人了解。
有時,影響合作的倒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大衝突,但是,一些不時發生的小困擾,諸如對小事吹毛求疵,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它們也同樣會讓人怒火中燒,或者讓人感到模糊的焦慮,這也會影響合作關係的形成。
遇到這種情形,最好先弄清自己的感覺和看法,然後設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感受。即便對方的行為沒有改變,適當地將自己的感受作表達,也是在直麵問題,這可以讓不快減少許多。
當然,表達的方式要得體些,特別得注意,別去刨根究底、非得找出原因、動機不可。因為,對方的動機對自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不為此而氣惱。而且,若自己的看法中涉及本不存在的假設,就會激怒別人,反使衝突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