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筆者在對調查對象的隨機訪談中發現,在認為自己工作疲勞過度的被訪者中,超過50%的人認為自己所麵臨的問題並不是工作壓力大,而是沒有對工作壓力進行很好地管理。這種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的認識傾向正是過度工作時代的“集體無意識”。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這種認識極易造成心理狀態的衰弱、免疫力下降、對工作不滿意、情緒悲觀,以致導致缺勤率上升,工作效率降低。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壓力上癮問題如今都已成為心理學家和健康專家的研究熱點,其所產生的對於個人、公司、社會的負麵影響引起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日益關注。
二、壓力上癮的12種症
我們把壓力上癮總結出了12種症狀,你們可以看看以下的12種症狀是否出現在自己身上。如果符合的答案超過兩項,那就說明你可能已經對壓力產生依賴,應該警惕這種生活方式對自己身心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也許你應該適當放緩生活節奏,關心一下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了。
1.如果度假時間超過兩天,你就覺得心煩意亂;
2.原本全家人一起看電視的晚上,你卻縮在床上,拿著各大商場的優惠券上網搜羅各種促銷谘詢;
3.朋友聚會之前,你翻出家庭相簿絞盡腦汁地考慮如何將其編輯成具有外交水準的家庭宣傳冊;
4.想不起來上次沒吃早餐是在什麼時候;
5.想不起來上次沒吃午飯或晚飯是在什麼時候:
6.你的小孩能在5秒鍾內把一天的活動內容都描述出來,“學校不錯,數學測驗成績不錯,小明告訴我球賽是在周日”;
7.即使身處激情時刻也從來沒產生過任何激情幻想,因為腦子裏總惦記著明早如何收拾廚房:
8.你匆匆遊走於超市的各個貨架,完全按照事先列好的清單購物,很少考慮別的東西;
9.你把睡前瀏覽日程表視為一種放鬆;
10.如果不在紙上記下“喂狗”一項,鐵定會忘記;
11.生日的時候老公送你一台iPod,至今還被原封不動地放在盒子裏,因為你根本沒時間下載歌曲;
12.你的處事原則是:當你可以打電話跟醫生做預約或者鍛煉手臂曲線的時候,為什麼要用來散步和嚼口香糖呢?
三、我們需要適度的壓
說起壓力,人們總認為它是個貶義詞,是個不好的、需要消滅的現象。這麼想是不正確的。別把壓力都說成是負麵的影響,事實上,它的積極作用不可低估。
人們麵對威脅時會產生一種原始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壓力在開始的時候起著積極作用,可以增加人的活力、提高警覺性,使人的思考和行動變得更加敏捷。作為一種生理和心理過程,壓力可以應付不確定的變化和危險。
適度的壓力鍛煉人,提升人的適應和創新能力。心理學家認定人的心理發展的動力是:社會向人們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與其原有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是人們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這種內因或內部矛盾就是心理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如果沒有來自外界的壓力,我們人類自身就不能向前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講,壓力就是一種積極力量。個體盡管遇到了壓力,但適應能力卻提高了,壓力還可以促使個體向更高的目標前進。這種情形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他們從努力學會走路到努力謀生的整個成長過程都由某種程度的壓力促成。因此,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壓力是必不可少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是適應生活的基本條件。
適度的壓力能使人處於應激狀態,神經處於興奮。讓個人認識到改善自我的機會,以更加努力的姿態、更高的熱情完成工作,如此便有助於業績改善。壓力感偏低,可能就很難充分調動我們的積極性來主動地對待工作以及工作中的機遇和挑戰。
一個更為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認為,壓力療法是一種新的抗衰老辦法,不僅可以延長壽命,還能夠美容。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細胞衰老實驗室的萊坦教授在進行一個試驗時發現,讓試管中的皮膚細胞每周2次、每次1小時,暴露在41攝氏度的空氣裏,結果這些細胞的形態更好,被破壞的蛋白質的數量明顯減少,同時,它們也更不易受紫外線的影響。
雖然41攝氏度是人體發燒時才能達到的體溫,但在人感到有壓力時,體溫同樣會上升,這樣也能夠起到相似的美容、抗衰老效果。
英國隆格維提社區的醫療主任摩爾斯·科萊茲斯博士指出,身體衰老多從35歲開始,所以35歲之後要尋找合適的壓力感來刺激身體進行自我調整。
當然,所有這些都是指的是適度的壓力。何謂適度?那就是,“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赤,施粉則太白”。具體來說,即指時間不長、刺激不大,尤其是能讓人最終體驗到成就感的那種壓力。
這是一種理想狀態的壓力,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並不是在這種理想的壓力狀態下生活、工作的。
四、別對壓力上
這話聽起來有點怪,誰對壓力都是避之唯恐不遠,怎麼還會上癮呢?是的,會上癮的。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金領、白領。他們一邊抱怨太苦、太累,一邊又不停頓地謀劃新的項目,建立新的目標,做出新的舉措。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如下。
其一,將壓力等同於地位。在當今社會,“忙不完地忙”已經升級為一種終極社會地位的象征。你忙,說明你很重要,很有價值。你不忙,說明你實在混得不怎麼樣。波士頓女性健康中心的專家指出。美國媽媽們總是把忙碌當作一種成就。如果做不到,就會產生挫敗感。
其二,在無意識之中,將壓力作為衝抵生活中的孤獨感、抑鬱感的一種手段、一種工具,盡管自己也知道使用這種手段與工具的代價。
其三,有壓力便有了資本。有了壓力,你可以對人發牢騷,可以對人撒嬌,可以得到他人的重視、憐憫、關愛。
其四,承受壓力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聽說過古代戲劇《法門寺》中有個賈桂嗎?別人讓他坐下他不肯,要站著。原因是:站慣了,坐下倒不習慣了。同樣道理,承受壓力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的人,突然打破已經習慣了的忙碌節奏和壓力慣性,反而不知所措,甚至產生失落感。
壓力之所以會讓人上癮,是源於其自身的“誘惑力”。具體來說,壓力之下,你盡可以對著別人發牢騷,而且這種感覺相當好。當我們向某個忙碌中的女性詢問進展如何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別問了吧。”這句話背後透露的意思就是:我很辛苦,非常辛苦!如果我們對她表示讚賞或同情的時候,不管承不承認,她們都能從你的表態中得到寬慰和滿足。這種時候,她們最想聽到和看到的就是,“哎,真可憐!”或者是一邊搖頭一邊自歎不如。
五、工作時的減壓竅
1.克服周一恐懼症
周一至周五拚命地工作,一到了周末,便為了逃避一周來的壓力而盡情享受。可是當休息完一個周末,第二天又要開始緊張忙碌的工作的時候,經常會感到悶悶不樂、沮喪不堪,似乎無法麵對第二天的到來——這是經常會困擾我們的一種感覺。即使我們很熱愛自己的工作,有時也會麵對這種情況。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的神經係統經曆了連續的高強度的狀態,過度地消耗了我們的體力與精力,從而導致了過度的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