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清道光十九年(1839),龔自珍辭官南歸故鄉,沿途以七言絕句的形式寫下雜詩三百五十首,因為這一年是己亥年,故稱“己亥雜詩”。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一百三十首。詩人以東晉詩人陶淵明為吟詠對象,標舉其人熱情豪放、胸懷天下的一麵,反對前人單純地將陶淵明歸入隱逸詩人行列的觀點,可謂知人論世,見解不凡。

【注釋】

a 臥龍:指諸葛亮。

b 潯陽:郡名,晉時治所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鬆菊:語出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鬆菊猶存。”

c 梁甫:指《梁甫吟》。騷:指《離騷》。

台城路賦秣陵臥鍾,在城北雞籠山之麓,其重萬鈞,不知何代物也

清·龔自珍

山陬法物千年在a,牧兒叩之聲死。誰信當年,楗槌一發b,吼徹山河大地。幽光靈氣。肯伺候梳妝,景陽宮裏c?怕閱興亡,何如移向草間置?

漫漫評盡今古。便漢家長樂d,難寄身世。也稱人間,帝王宮殿,也稱斜陽蕭寺e。鯨魚逝矣f。竟一臥東南,萬牛難起。笑煞銅仙g,淚痕辭灞水h。

【題解】

這首詞作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八月龔自珍遊曆南京時,是年鴉片戰爭爆發,次年詩人去世。詞中所言臥鍾,鑄於明初,實重二十三噸,今在南京鼓樓東北大鍾亭內懸掛。雞籠山,即雞鳴山。詞人認為,臥鍾正象征著清王朝不可挽回的衰敗命運,一臥不起,再難懸掛。這一敏感的直覺體現了詞人的遠見卓識,笑中有淚,令讀者感喟不已。

【注釋】

a 山陬:山腳。

b 楗槌:鍾鼓、鈴鐸。

c 景陽宮裏:事見《南齊書·武穆裴皇後傳》:“武帝以宮深不聞端門鼓漏聲,置鍾於景陽樓上,以應五鼓。宮人聞鍾聲,早起妝飾。”

d 長樂:西漢長樂宮。

e 蕭寺:指雞鳴山上雞鳴寺,梁武帝所建,梁朝皇帝姓蕭,故稱蕭寺。

f 鯨魚:撞鍾之杵,形似鯨魚,故稱。

g 銅仙:即西漢金銅仙人承露盤。

h 灞水:在陝西,源出藍田東,西北流經西安,北注渭水。

廣陵吊史閣部

清·黃燮清

沿江烽火怒濤驚,半壁青天一柱撐。

群小已隳南渡局a,孤臣尚抗北來兵。

宮中玉樹征歌舞,陣上靴刀決死生b。

留得歲寒真氣在,梅花如雪照蕪城c。

【題解】

廣陵,即揚州。這首詩讚美了史可法臨危受命、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同時諷刺了朋比為奸、醉生夢死的弘光君臣,以史可法的崇高對比弘光君臣的卑鄙,抑揚分明,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憎之情。

【注釋】

a 隳:傾覆。

b 靴刀:用唐將李光弼的典故,指短刀插在靴中,表示與敵人決戰的鬥誌。

c 蕪城:揚州別稱。

西施詠

清·金和

溪水溪花一樣春,東施偏讓入宮人。

自家未必無顏色,錯絕當年是效顰。

【題解】

這首詩對“東施效顰”的曆史典故做出全新解讀,表達了詩人與眾不同的傑出見識。詩人認為,東施未必真的貌醜,她的錯誤在於不善於發現自身的美並使之自然流露,卻偏要生硬地模仿他人,結果弄巧成拙。這一解讀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耐人尋味。

讀宋史

清·張之洞

南人不相宋家傳a,自詡津橋警杜鵑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