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懷古詩是以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和曆史遺跡為創作題材的一類詩歌作品,其特點在於借助曆史抒寫情懷或發表議論。同“詠史詩”相比,“懷古詩”所涵蓋的範圍更加寬泛,“詠史詩”的表現對象往往是具象的曆史典故,而“懷古詩”的表現對象則可以是抽象的曆史時空。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詠史詩”的概念是包含在“懷古詩”的概念之內的。

我國早期的詩歌作品如《詩經》、《楚辭》中,即已具有懷古的成分,然而真正完整的懷古詩,卻是在東漢時期由史學家班固首先創作的。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作者。班固晚年曾在獄中以西漢時緹縈救父的史實創作《詠史》一詩,一般認為,這就是中國古代第一篇詠史懷古詩。

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總論》裏以“質木無文”四字點評班固這首《詠史》,意思是說此詩缺乏文采。這固然是針對班固的批評,但也從客觀上反映了詠史懷古詩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審美特征,即詠史懷古詩與其他門類的詩歌作品相比,主要以內容見長,偏重體現詩歌的思想性,而對詩歌的形式和藝術性則較少強調。

本書除懷古詩之外,還選錄了一些懷古詞。懷古詞是對懷古詩的發展,將懷古詩、詞並錄,可有助於讀者更清晰地了解懷古文學的全貌。

懷古詩誕生於史學家班固之手,其發展與興盛亦與史學有著密切聯係。本書共選錄曆代懷古詩詞300首,其中漢魏晉14首,南北朝11首,唐109首(初盛唐26首、中晚唐83首),宋71首,金1首,元14首,明18首,清62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懷古詩的創作在《史記》、《漢書》之學的影響下漸成規模,其後,懷古詩的發展又形成三個明顯的高峰:中晚唐、宋代和清代。

中晚唐文人經過“安史之亂”,閱曆的積澱和世風的轉換使他們由盛唐時期純粹的文辭之士逐漸蛻變為知識型、學者型的文人。以史為鑒、經世致用的史學精神在中晚唐形成風氣,影響了大量懷古詩的創作。

宋代秉承中晚唐士風餘緒,而更加發揚光大。宋代是中國史學的鼎盛期,隨著印刷的普及、書籍的增多、科舉的完備,宋代的社會文化空前繁榮,為史學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宋代官方編修了《新唐書》等重要的前代史,同時又創造了以《資治通鑒》為代表的編年體通史,此外,私家史學著述亦興盛起來。在史學背景的促進下,宋代出現了眾多以學問和議論為詩的懷古詩,更加突出了懷古詩的思想性。

清代文人由於朝廷文字獄的禁錮,未敢言當朝現實,隻得潛心研究曆史和學術,形成以考據見長的史學風氣。清代的史學名著,如趙翼《廿二史劄記》、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等,皆為考辨史實的研究性著述。在這種史學風氣的影響下,清代懷古詩更加注重實事求是、還原曆史,表現出紮實的學力和樸素的氣質。

懷古詩的興盛雖源於史學,但它畢竟是文學作品,具有內容與形式統一、思想性與藝術性兼顧的審美追求。曆史上優秀的懷古詩都達到了相當的文學成就,值得今人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