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送別”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詞語,從送行者一方講是“送”,從離別者一方講是“別”。俗話說“千裏搭長棚,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送別”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辭》有“悲莫愁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的佳句,江淹也在《別賦》中寫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雖然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事,但是它對於古人和今人的意義完全不同。在古代,交通條件落後,人的壽命又比較短,所以一次看似普通的離別就很有可能是以“生離”始,以“死別”終。《論語·裏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也隻有從這個層麵去理解,我們才不會覺得孔夫子沒有出息。恰恰相反,孔夫子是一個極有感情的人,因為父母年事已高,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子女不在身邊,該是一件多麼令人傷心的事情啊。漢代韓嬰《韓詩外傳》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吧。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知道珍惜,突然有一天,當這一切倏然而去的時候,他們才感覺到這些人和事物如此重要,悵恨不已。平時人們相互之間的感情就好像是一種司空見慣、令人習焉不察的東西。當離別的巨石從天而降,打破了平靜的感情湖麵,就必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人們心目中蕩起無限感慨和歎惋的漣漪。從古至今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用如椽大筆記錄下了這一幕幕離別劇中的親情、友情和愛情。

人與人之間最遠的不是空間上的山水阻隔,而是心與心的距離,在交通異常便利的今天尤其如此。感情若在,雖然遠在天涯,也可以近在咫尺;感情枯竭,即使躺在同一張床上,也可以是同床異夢。近代著名小說家張恨水在他的《金粉世家》中這樣寫道:“冷清秋走了,金燕西也走了。曾經生死離別的戀人,就這樣擦肩而過,他們帶著傷感和悔恨,隨著南來北往的滾滾車輪,融入時代的洪流。”人與人的分分合合又有誰能夠預見,難怪納蘭性德會感慨“人生若隻如初見”呢!愛情是這樣,友情和親情又何嚐不是這樣?

本書是在古代文學領域中披沙揀金的結果,也是一個時或見寶的過程。作品的範圍十分廣泛,從時間上說上起西周,下迄明清;從空間上說,送別所涉及的地點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因為是送別詩詞,所以文就不在關注的範圍之內。其實也有很好的送別文章,比如唐代韓愈的許多送別序言就寫得十分精彩,明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也是送別文字中的佼佼者。此外,限於詩賦之間的界限,也就沒有選取騷體和賦體作品。

本書通俗易懂,每首詩歌後邊都有題解,或是介紹作者,或是簡介創作背景,或是簡析詩詞的主要內容與藝術特色。另外,編著者在注釋中盡可能地將生僻的字都注音,不易懂的詞語和典故也都竭盡所能地做了闡釋。但願這些努力能夠成為您發現古代文學花園的一扇窗,借以瞥見送別詩詞這一枝玫瑰花,哪怕隻是驚鴻一瞥。

這是新世紀,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也是一個繁華與騷動令靈魂迷惘和不安的時代。屈原在《離騷》中說:“人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說:“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這本古代送別詩詞的小冊子,無法給您帶來財富,也無法幫您成就功名,更不會替您找到通往權力巔峰的金光大道。這是一本適合在閑暇的時候,泡上一杯茶,在溫暖的陽光下或是溫柔的燈光下,隨意翻翻的小書,品味古往今來的人們是如何在送別之際傾吐他們的一腔真情。如果借此能夠帶給您一份對美好情誼的溫馨回憶或者是一絲勇往直前的力量,將是對編著者最大的鞭策與鼓舞。

呂來好

2013年10月18日於燕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