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6 第三章 常用經外奇穴的層次結構與操作(1 / 1)

印堂 經外奇穴。

【位置】在兩眉間宛宛中(《甲乙》)。

【取法】兩眉連線之中點。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厚而致密,所以針體的選擇上宜稍粗,進針時稍用力,采用撮捏進針法。

②中層:額肌、皺眉肌較薄。

③深層:額骨較厚。

【刺灸法】點刺出血或向鼻尖方向透刺。

【主治】頭痛,眩暈、中風不語,嘔吐,頸項強直,癲狂,頭暈耳鳴,三叉神經痛等。

球後 經外奇穴。

【位置】在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眼科針灸療法》)。

【取法】在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皮下組織。

②中層:眼輪匝肌、眶脂體。

③深層:眶下壁,視神經。

【刺灸法】直刺,囑患者眼向上看,醫者用一手的拇指輕托眼球以固定眼球,然後針尖略向內上方,朝視神經方向緩緩進針,切忌撚轉、提插,進針深度為0.5~1寸。

注意:①針具:宜選擇較細的毫針,以30~32號、長1.5寸為宜。

②針刺方向:針尖刺入皮膚0.5寸時,即下壓針柄呈30度角,使針尖向內上方,由眼球繞到眼球後方,朝視神經孔方向深刺,通過下斜肌外方至外直肌後端。

③針刺深度:針刺深度以1.5寸為宜,若超過2寸,容易刺傷視神經、海綿竇、顱內動脈及垂體等重要結構。

④針刺方法:進針宜緩慢,遇到阻力較大或患者有刺痛感時,應退針少許,調整方向再刺、一般不宜撚轉和提插,以免損傷眼眶內的結構:出針時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1~2分鍾,以免出血。若患者有眼球發脹和外突感,即提示可能已有出血,應退針並壓迫局部2~3分鍾、以防繼續出血。

【主治】視神經炎,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夜盲,牙疼,視神經萎縮,近視眼等。

膝眼 經外奇穴。

【位置】在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千金方》)。

【取法】屈膝時,當髕骨下緣,髕韌帶兩側凹陷處。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皮下組織,均較薄。

②中層:髕韌帶與髕外側支持帶之間經膝關節囊入翼狀皺襞。

③深層:翼狀皺襞和滑膜層後可進入膝關節腔。

【刺灸法】①直刺:從前外向後內刺入,或從前內向後外刺入,深度1.5~2寸。

②斜刺:自外膝眼對準內膝眼透刺,進針2~2.5寸。

注意:如針進入關節腔時,要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主治】膝關節痛。

十七椎穴 經外奇穴。

【位置】在十七椎(《千金翼》)。

【取法】俯臥,腰陽關穴下一個腰椎的凹陷取之。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較厚,針刺時有韌感,阻力大,所以針體的選擇上宜稍粗。

②中層:背闊肌腱膜以及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等均為致密結締組織,針刺時,針下阻力較大。

③深層:椎管(脊髓被膜、馬尾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注意:腰椎棘突連接時呈水平位,故進針宜直刺,進針層次見大椎穴。由於成人第一腰椎以下已經沒有脊髓,所以在治療需要的前提下,醫者嚴格消毒針體後,可適當深刺。

【主治】痛經,腿痛,癲狂,遺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