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腧募配穴
1.肺之俞募
肺俞 足太陽膀胱之穴,肺之俞穴。
【位置】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伏位,第三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兩側1.5寸取之。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較厚,針刺時有韌感,阻力大,所以針體的選擇上宜稍粗。
②中層: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等。
③深層:胸腔(肺髒)。
【刺灸法】向後正中線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該區域深層是肺髒,故針尖應該朝向脊柱方向(與皮膚的夾角以60~70度為宜)。
【主治】咳嗽,肺炎,盜汗,月經不調等。
中府 手太陰肺經之穴,肺之募穴。
【位置】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甲乙》)。
【取法】位於胸壁前之外上部,第一肋間隙外側距胸骨正中線旁開6寸。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較薄。
②中層:三角肌前緣、胸大肌、胸小肌。
③深層:喙肱肌和肱二頭肌短頭。
【刺灸法】向外上方斜刺0.5~1寸。
【主治】乳癰,咳嗽,氣喘,肩背痛等。
2.大腸之俞募
大腸俞 足太陽膀胱經之穴,大腸之俞穴。
【位置】在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臥,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陽關(督脈)旁開1.5寸取穴。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較厚,針刺時有韌感,阻力大,所以針體的選擇上宜稍粗。
②中層:胸腰筋膜淺層、背闊肌腱膜、豎脊肌等。
③深層:椎管。
【刺灸法】向後正中線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主治】腹脹痛,嘔吐,便秘,痢疾等。
天樞 足陽明胃經之穴,大腸之募穴。
【位置】去肓俞一寸五分,俠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甲乙》)。
【取法】神闕穴旁開2寸取之。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皮下組織,均較薄。
②中層: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以及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
③深層:壁腹膜進入腹膜腔而刺中小腸故不宜深刺。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注意:①針刺體位:以仰臥位為宜。使患者能放鬆腹肌,且利於長時間保持體位,術者亦便於施術,並掌握針刺深度和感應。
②針刺深度:不可針刺過深,應限製在腹膜壁層以上的各層組織中。如針感不強或無針感,也隻可在腹壁各層間緩慢提插撚轉,或停針候氣之後再行操作;如果進針過程中有突然的落空感,提示針尖已進入腹腔,則應立即退至腹壁層。
③針刺手法:刺激量宜小,速度宜慢,手法一般要輕,切忌深刺與反複大幅度地提插撚轉。
【主治】痛經,腹脹痛,嘔吐,呃逆,月經不調等。
3.胃之俞募
胃俞 足太陽膀胱經之穴,胃之俞穴。
【位置】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臥,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較厚,針刺時有韌感,阻力大,所以針體的選擇上宜稍粗。
②中層:胸腰筋膜淺層、背闊肌腱膜、豎脊肌等。
③深層:腹腔。再深刺極有可能刺中肝髒。
【刺灸法】向後正中線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主治】嘔吐,胃脘痛,腹脹,便秘等。
中脘 任脈經之穴,八會穴之腑會。
【位置】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甲乙》)。
【取法】位於腹部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薄而富有彈性。
②中層: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
③深層:壁層腹膜、腹腔。
【刺灸法】直刺0.5~0.8寸,亦可向四周斜刺,患者會有上腹部脹悶感或胃部收縮感。
注意:再深入極易刺中胃,如加以提插、撚轉更可能將胃內容物帶入腹膜腔,引起腹膜炎,胃充盈時嚴禁針刺。若針尖向上深刺,可刺傷肝前緣,引起肝出血,遇肝脾腫大者尤不宜刺深。
【主治】嘔吐,胃脘痛,腹脹,便秘等。
4.脾之俞募
脾俞 足太陽膀胱經之穴,脾之俞穴。
【位置】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臥,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較厚,針刺時有韌感,阻力大,所以針體的選擇上宜稍粗。
②中層:胸腰筋膜淺層、背闊肌腱膜、豎脊肌等。
③深層:腹腔。深刺可刺中肝髒。
【刺灸法】向後正中線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主治】嘔吐,胃脘痛,腹脹,便秘,黃疸等。
章門 足厥陰肝經之穴,脾之募穴,八會穴之髒會。
【位置】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甲乙》)。
【取法】腋中線,當第十一肋骨遊離端下緣取之,或患者取側臥位,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處取之。
【進針層次】①淺層:皮膚、皮下組織,均較薄。
②中層:腹外斜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肋。
③深層:膈肌、腹膜,再深入可刺傷肝或者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