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中的關公(1 / 1)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關公,其臉譜為揉紅臉,表示忠勇,勾丹鳳眼,雙眼俊秀。加上關公有“美髯公”之稱。所以戲劇中都會加上演關公時專用的大髯口,稱為“五綹”或“關公髯”。關公手執青龍偃月刀和紅馬鞭,頭戴專有的綠色盔頭,綴黃絨球配後兜,兩耳垂白飄帶和黃絲穗,著綠蟒。後人為表示對關公的尊敬,會特意在麵譜上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作“破臉”,代表不敢完全模仿關公。而關公亮相姿勢就有四十八種之多。

在舊時上演關公戲曲時,有許多規矩,如扮演關公的演員在演出前十天要齋戒獨宿,熏沐淨身;出場前要給關帝像燒香叩頭,在後台殺雞拜祭;演員要在盔頭或者前胸掛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束要用此紙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在演《走麥城》時,更要台上台下燒檀香、點蠟燭。據說如果違犯禁律,關帝就會顯靈,演員就要出事故,戲園就要出亂子。清廷皇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帝、後、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後才能坐下看戲。一些有損於關帝形象的劇目,如《斬熊虎》《怒斬關平》《關公辭曹》等,宮廷及京城的著名戲園皆禁止上演。而現今演關公的演員也有不少禁忌,如當演員上了妝後,不可大笑、不可有邪淫之態,其他人看到上妝後的關公也不能舉動失儀。可見關公形象在戲劇中更是受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