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小鎮那片天
隨筆
作者:於振坤
我要說的是一個偏遠的小鎮。
那裏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小橋流水,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鎮—— 一條馬路,馬路兩邊瓦房一字排開,住著幾十戶人家。小鎮裏大部分人沒乘過火車,也沒坐過飛機。他們整日麵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古老的農耕生活。隻有一小部分人在小鎮裏經營雜貨店、小餐館或者跑跑運輸。他們經常跑外,見過世麵,知道外麵的世界很精彩,於是回到鎮內就滔滔不絕地演說,搞得小鎮裏的年輕人紛紛跑到城裏去,死活不肯再回到小鎮。這些年輕人,喜歡城裏的方便舒適,豔羨都市的摩天大廈,欣賞鬧區的“燈紅酒綠”。而我卻和他們恰恰相反。
我久居城裏,不喜歡城裏的喧囂、擁擠,尤其是那曠日持久的霧霾……
我向往城外的生活。多少次,我從夢中醒來,幻想著有一天回到從前、回歸自然,駕著水牛、扶著木犁在一塊屬於自己的田野上犁田、播種。那是一片淨土,空氣新鮮,沒有化肥,沒有殺蟲劑,更沒有汙染……
但,這終歸是幻想。也許一個人過一種生活過久了,就會出現審美疲勞,就會覺得乏味無聊。前些日子,有人說:“摸著媳婦的手,就好比左手摸右手……”是呀,兩個人在一起的日子久了,“感覺”沒了,“興趣”沒了,“媳婦當然是別人家的好了”!
人是不會安於現狀的。就像世界上許多白種人為了讓自己變得黑一點,經常裸體曬太陽,而許多黃種人卻都想讓自己變得白一些,他們怕曬太陽,尤其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婦,遇到陽光,或者抹上厚厚的防曬霜,或者戴上遮陽帽、打起太陽傘,時常還要人為“增增白”。那些胖人天天想著減肥,而瘦人卻天天想著增肥。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我也是不安於現狀的人,久居小城,時常向往著回到小鎮、回到自然。
在前年的五月,一個無處不飛花的季節,我來到小鎮。
小鎮的四周是田野。田地裏,麥苗青青,好大一片,像綠色的海;原野上,野花遍地,五彩繽紛,像彩色的霞。小鎮在麥苗和花朵的環抱中,宛如一幅水彩畫,清新自然。
那天,正是下地做活的時間,小鎮上,行人稀少,偶爾能聽到生意人的吆喝聲。我走在小鎮的街上,感覺到了小鎮的寧靜。寧靜的小鎮空氣也新鮮,天地間彌漫著麥苗的清香和野花的芬芳……
然而,讓我驚歎的是小鎮的天空。
小鎮的天空是藍色的。
那是一種不深不淺的藍,藍得晶瑩、均勻,沒有一點瑕疵,簡直就是塊無邊無際的藍色水晶,讓人感到天之純淨與浩瀚。
對於我,那是一種久違的藍。那天,雲很少,隻在天邊有幾朵潔白的雲;雲飄得很慢、很輕,軟絨絨的,就像太平洋上遠航的帆……
我沒有想到小鎮的天如此潔淨、遼遠,讓人舒服,令人興奮。那種長期在霧霾籠罩下滋生出的“壓抑”、“鬱悶”等不良情緒,一下子不知跑到哪裏去了。
我高興地要在小鎮住上幾天。入住的那天夜裏,小鎮的人已進入夢鄉,而我卻毫無睡意,望著滿天的星鬥思索:為什麼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霧霾嚴重?經濟發展和霧霾是一種什麼關係?難道發展經濟就得有霧霾嗎?
回答這樣的問題似乎很麻煩,但要舉個例子說明卻又很簡單:美國的經濟是最發達的,可是美國的天空卻是湛藍的。
是的,發達國家的天空,其實經曆過“藍天——霧霾——藍天”的轉變。
但那不是必然的轉變,也不是等來的轉變。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良好的自然環境,現代企業追求“可持續性”的發展,我們的子孫後代需要藍色的天空……
既然如此,你還有什麼理由在那製造或者放縱汙染?
其實,我們都應該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做些什麼。
那天,我就這樣一直想到深夜。夜深時,小鎮的天還是藍藍的,隻不過顏色要深許多。月亮像玉盤一樣嵌在天幕裏,漫天的星鬥,有幾顆大大的發著亮光,不時有流星劃過……小鎮的天空令人享受,啟人思索。
時間過得可真快,一轉眼,我離開小鎮已經兩年多了。現在,我還常常想起小鎮——小鎮的麥苗,小鎮的野花,小鎮的空氣。尤其是那揮之不去的小鎮的藍天,每每想起,我還都會忘情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