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過去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重要法寶,對於當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要求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我們國大人多,近代史上積弱積貧,經濟基礎薄弱,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水平低。盡管幾十年來我們在經濟建設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均財富仍然貧乏。要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和犧牲,需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誌就講過,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具備四個前提,其中第三個前提就是“要有一股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中國如果不普遍地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要在本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就不能達到”。江澤民同誌在視察陝西時也指出:“不堅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無法實現。”“不僅現在要堅持這種精神,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離不開這個精神。”為此,我黨將艱苦創業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一個重要內容。雖然和平時期搞經濟建設和戰爭年代的情況不一樣,但都需要付出艱辛,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許多地區的人們已經在這個方麵樹立了榜樣。近些年,三分之一的長江流域飽受水土流失的折磨,這已成為該流域的頭號環境問題。如不加強水土保持,必將破壞生態平衡,帶來無窮後患。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縣青杠坪村,位於金沙江邊上,農業生產條件非常惡劣,農民住在江邊沒水喝。該村農民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搶救土地,使陡坡一次性變梯田。沒有土,農民用簸箕將零星的土收集起來,鋪在地上,沒有水,修水庫引水。不到兩年,農民的生活變了樣。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大力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社會主義新人必備的思想品質和行為作風。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隻要全體社會成員崇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並踐行於各行各業之中,就必然會極大地振奮民族精神,淨化社會風氣,有效地抵製各種腐朽思想的毒害和誘惑,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前進。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與腐敗行為尖銳對立的,這種對立是兩種人生觀的對立。導致腐敗的原因很多,丟掉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貪圖享受則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有人講:“今天提倡吃的講營養,住的講寬敞,用的講高檔,還翻什麼艱苦奮鬥的老皇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它將艱苦奮鬥的精神實質與滿足人民消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對立了起來。1994年,當時的德國總理科爾在同我國的一個代表團共進午餐時,當著中國貴賓的麵將自己盤子上的蛋黃用舌頭舔得幹幹淨淨。這種經濟富國“總理舔盤子”的精神,生動地詮釋了現代化進程與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是並不矛盾的。
最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對於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重要的意義。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青年學生是我們祖國的未來,事業的希望。無論是求知學習,還是探索創造都需要吃大苦耐大勞,付出艱辛的勞動。古往今來,成就大事業的人,他們的成就無不是認真學習,艱苦奮鬥,用勤勉努力換來的。即使社會的普通成員,生活的道路也要有坎坷和曲折,這就要求青年學生從小就培養吃苦耐勞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隻有這樣,才能經受得住生活中的各種考驗,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無數事實昭示我們: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革命和建設取勝的重要條件,是個人事業成功的內在因素,是無比寶貴的思想財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又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要求,它倡導人們在生活中把消費水平控製在合理的限度之內,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量入為出,杜絕奢侈和浪費,珍惜勞動成果和社會資源。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還是一種端正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顯示人類科學文明的生活狀態,代表積極向上的人格追求。
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基本要求
(一)勤奮工作,埋頭苦幹,立誌崗位成才
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是國家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在人生的這段黃金時間裏,一定要刻苦學習理論知識,努力鑽研專業技能,培養創新能力,為將來在職業崗位上建功立業打好基礎。作為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埋頭苦幹。生活上要有勤儉節約的精神。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縮短現實同理想的差距,最終使理想變為現實。
少說空話,多幹實事,勤奮工作,埋頭苦幹,是每一個從業人員應具備的品質。當然,埋頭苦幹並不意味著不動腦筋一味蠻幹,不講方法和技巧,不利用科學技術和先進設備。相反,它意味著要盡力尋找巧幹的方法和技術,按科學辦事。而尋找巧幹的方法,又必須艱苦奮鬥才行。在學習和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就應多觀察、多琢磨,把開動腦筋和刻苦訓練結合起來,把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用自己的勤勉工作和驕人業績,去贏得社會的尊重、領導的器重和同事的愛戴。
我國小麥育種專家趙洪璋,在長期的工作中,靠著勤奮工作,埋頭苦幹,培育出的小麥良種為農業帶來了高效益。著名水稻矮化育種專家黃耀祥,用自己勤勉的工作,解決了我國東南沿海長期存在的水稻倒伏減產問題,使水稻畝產提高50-150公斤。這些科學家是以他們勤奮的工作和埋頭苦幹的精神贏得了社會的肯定,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尊重和愛戴。
“地球也像人一樣需要一件擋風避雨的外衣,無須高檔華麗,但至少不能日漸裸露,衣不蔽體。”這是吉林大安宏日草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浩的心聲。洪浩與小草間的情結由來已久,他的父親是草業行家,父親在研究中的艱辛曆程讓洪浩銘記於心。他當過兵,去過國外,卻與小草結下了不解之緣,決心要“立草為業”。他勤奮工作,埋頭苦幹,在技術上不斷創新。他與其他科技人員合作,根據我國南北方的不同條件,分別建立了冷季型和暖季型草坪生產基地,生產出了不同使用功能的草皮卷,以滿足用戶對運動球場、公園廣場、庭院綠化的不同要求。
近年來,不少有誌青年,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以實際行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被江澤民同誌稱為“用生命譜寫了壯麗的人生凱歌”的抗洪英雄李向群同誌,就是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典範。李向群和改革開放同齡,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他來自特區,在特區長大,他的家庭非常富有,擁有資產百萬,他本人也曾在商海小有成就。但他追求“奉獻”,選擇了艱苦的軍營生活。參軍不到兩年,李向群記下了35萬多字的讀書筆記,就在奔赴長江抗洪前夕,西南軍地兩用人才中心,給他寄來了法律單科結業證書和優秀學員證書。軍營20個月,李向群一步步實現著人生價值:兩次被評為全團訓練尖子,兩次被評為“優秀士兵”,一次榮立三等功,直至成為一名黨員的八天後,永生在大堤上的他被追授為“抗洪勇士”,並被追記一等功。李向群在部隊給自己規定,每月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不超過10元錢,為此他還戒了煙。當兵期間共領津貼830元,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學習用品開支外,省下的津貼和從家裏帶來的錢,都捐給了有困難的戰友和群眾,共計1030元。從烈士的遺物中,我們甚至發現了他沒有舍得喝一口而積攢起來留給群眾的12瓶礦泉水。由於解放軍這座革命熔爐的精心培養教育和李向群同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在短暫的軍旅生涯中,李向群出色地完成了從普通士兵向革命軍人的轉變,最終成為一名頂天立地的抗洪英雄。李向群烈士的英雄事跡將永遠鼓舞千千萬萬的有誌青年,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不怕苦,不怕累,用事實和成就贏得讚譽。事實證明:做一事,專一事,事事成功;幹一行,怨一行,行行困難。每個人都想成功,但要獲得成功,隻有靠自己出類拔萃的工作、高尚質樸的品質、勇敢機敏的創新和正直友善的為人來取得。
(二)積極探索,勇於創新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既是一種品質和作風,又是一種重要的行為規範。我們要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就要解放思想,奮發圖強,這是艱苦奮鬥精神的核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既無現成的公式可套,也無成功的模式照搬。要創大業,幹大事,必須有大無畏的革命膽識,敢想敢幹,發奮圖強。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是艱苦奮鬥精神的中心內容。這是由創業的開拓性決定的,要開創新的事業,其方法、道路、手段都需要到實踐中去艱苦探索。要求創業者銳意改革,勇於創新,不斷總結,開拓前進。任何創業都會遇到艱難險阻,碰到失利和挫折,這就需要保持昂揚的奮鬥意誌和堅忍不拔的頑強作風,朝著既定目標,堅定不移,知難而進。實事求是地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看到他人的長處和優勢,不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我們要在生產生活中保持勤儉節約的美德,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不苛求條件,因陋就簡,節支增收,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創造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為了減少資源的浪費,對住宅中的用水進行分類,用洗臉水、洗菜水等這些並不太髒的水衝馬桶。於是,“中水道”的設想便誕生了,把那些雖經使用卻不太髒的水排入增設的中水道,接到廁所的馬桶上以為衝洗之用,在上海的一些住宅中已設置了這樣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