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後記(1 / 1)

河南話既“硬”又“艮”,又“直”,講起來缺少抑揚頓挫,也就不婉轉動聽。但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作為一個河南人,我對河南話還是挺有感情的。因此,當出版社的張淑衛老師約稿寫一本與河南話有關的小書時,我不揣淺陋,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河南話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很多語彙都附帶著曆史文化信息。然而,在今天的影視作品中,一口地道的河南話似乎成了貧窮、愚昧、無賴者的身份標誌。這不僅是對河南話的誤解,更表現出人們在語言文化方麵的無知和淺薄。每每看到這些,想到河南人在外地受到的奚落和歧視,心中總是不悅。作為一名方言研究的工作者,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河南話、敬重河南話,親近河南人、善待河南人——這就是這本小書的寫作初衷。它不是讓河南人在回憶“當年勇”中尋找點兒慰藉,更不是搭乘通俗快車來湊“流行文化”的熱鬧。

寫作中,出版社張淑衛老師提出了諸多好的建議;書稿完成後,承蒙河南大學文學院張生漢教授、張大新教授和傅書靈副教授撥冗指瑕;我的同事李秋香老師提供了相關的民俗圖片,妻子張月琴也付出了一些辛苦;鄭州市中原區的韓改玲女士和管城區的劉洪道先生在方言調查中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特別感謝崔燦先生、張啟煥先生、賀巍先生、盧甲文先生、曾廣平先生等河南的老一輩方言研究者,沒有他們的篳路藍縷之功,可能我們今天還在認識河南方言的路上摸索;馬達先生的《河南風情十八怪》(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一書亦對本書提供了諸多幫助。所謂“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如果此書能有一二可取之處,實賴先賢們前期的精深研究。

河南話,源遠流長;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以區區數萬言想窮盡這兩個話題,本來就知道這是侈念;更何況才疏學淺、倉促成稿,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懇請方家不吝賜教!

段亞廣

2013年10月於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