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南話概說
1.1.1什麼是河南話?
河南話屬於北方方言,北方方言也稱“官話”。什麼叫河南話呢?方言學界並沒有河南話的提法,所謂“河南話”,更多的是一個地理文化概念。
一般地講,流行在河南境內的所有語言(方言)都是河南話,如洛陽話、商丘話、安陽話、信陽話等,這是廣義的“河南話”。
但是,既然是“話”,就有口音的差別,就有“土”和“雅”、“俗”和“正”的問題。哪裏的“話”比較“雅”和“正”呢?或者說,哪裏的“話”比較地道、最能代表河南話呢?洛陽話在漢語發展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代以前洛陽話是漢語的代表。宋代以後,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開封作為河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開封話不僅是河南話的代表,而且在整個北方地區都有著重要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鄭州作為河南省省會和中原地區的重要城市,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逐漸增強,文化的影響也超越了開封。但是,由於鄭州在曆史上長期作為開封市下屬的行政單位,其語言也和開封高度一致。所以,綜合曆史、地理、文化各方麵因素,我們認為,當代的河南話應該是以開封和鄭州的老派語音為標準、流行在河南及其周邊的一種地方話。這也是狹義的河南話。
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鄭州作為新崛起的中原商貿中心城市,吸引了中原地區的大量移民,語言也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了一些與開封話不同的特點。如果今天有人一定要求找出一個具體的地點方言作為河南話的代表,那無疑應是鄭州話,也可以稱為“新河南話”。
洛陽、鄭州和開封同在黃河南岸,都是中國著名的古都。鄭州為殷商都邑,洛陽是九朝古都,開封稱七朝都會,它們的語音能代表河南話不是偶然。
1.1.2河南話的流行範圍
如果以鄭州話為標準來衡量河南境內的方言,可以發現河南話內部的差別其實很大。
北部——黃河以北地區,特別是偏西靠近山西省的縣市,如安陽、林州、湯陰、鶴壁、淇縣、輝縣、新鄉、獲嘉、焦作、沁陽、博愛、濟源等地除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外,還有一個入聲調。這些地方的古代入聲字,如“德肉日八落惡雀腳菊沒”等,還保留著古代入聲調的痕跡——有一個喉塞尾[],表現為說話時有收緊喉嚨的動作。而鄭州、洛陽、開封的方言中是沒有這種現象的,都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
南部——信陽市淮河以南的幾個縣市,如信陽、羅山、光山、新縣、潢川、固始、商城,說話時聲母n、l不分,“河南”與“荷蘭”同音,“男子”與“籃子”同音。這讓淮河以北的河南人感到新奇而好笑。
西部——過了嵩山到洛陽,語音已與鄭州、開封有別;再往西,特別是到了陝縣西部和靈寶,語音與崤山以東地區有明顯差別。在這裏,“水稻”讀成了“水套”、“辮子”讀成了“騙子”、“土地”讀成了“土替”、“肚子”讀成了“兔子”。一般河南人會感到不可思議:這差得也太遠了吧?
東部——河南東部與安徽接壤的市縣,如夏邑、永城、鹿邑、鄲城、沈丘、上蔡、新蔡,尤其是這些縣市靠近安徽的鄉鎮,會把“熟了”說成“服了”、“刷刷牙”說成“發發牙”,“你咋恁些書啊?你怎麼那麼多書”就變成了“你咋恁些福啊?你怎麼那麼多福”。乍一聽,也讓人挺別扭的。
可見河南方言也是五花八門、口音各異,正所謂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說話亦然。《河南省誌·方言誌》河南省地方史誌辦公室編:《河南省誌·方言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就把河南話分成六片,還是有道理的。問題是:這些話有這麼大的差異,它們究竟還算不算河南話呢?這的確需要討論。
語言學給方言分區時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並不是說有一點兒差別就不能同屬一種方言。問題的關鍵在於:河南話是一個語言學名詞,但河南話的得名卻主要依賴於地理與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在界定河南話時要二者兼顧。綜合語言、地理、文化多方麵因素,我們認為:河南境內,黃河以北有入聲的十幾個縣市的方言不能算地道的河南話這裏說不是“地道”的河南話,是從狹義上講的。如果從廣義的風俗民情講,這些地方的話也是河南話。因為有無入聲是近代漢語(古漢語的一個階段)和現代漢語的重要區別特征,上述河南黃河以北的地區在漢語方言分區上也被歸入晉語(山西話)。其餘東、西、南幾個地方,與中部鄭州、開封、洛陽的方言隻能算大同“小異”,不足以自立門戶,還是同屬河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