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是一顆鑲嵌在洞庭湖畔的明珠。它頭枕武陵山餘脈,懷抱洞庭水鄉,沅澧二水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是遠古常德先民生命的佳壤。上世紀90年代的考古新發現,使澧縣城頭山、彭頭山、八十壋聞名遐邇,震驚天下:這裏有中國最早的6000年前的古城;有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6500年前灌溉係統齊全的古稻田,田埂上靜眠了6000多年的田螺向當今世界昭示著遠古時期的田園美景;有8000多年前的成批人工栽培稻種;有中國最古老的9000多年前的陶片與稻殼印痕。石破天驚的大發現使得海內外眾多學者、專家紛紛簽名要求把中華文明史提到9000年至10000年。常德的遠古農耕文明在世人麵前盡顯風采。

常德是一塊鍾靈毓秀的土地,常德獨特的地域文化源遠流長。上古時期,德山居住著一位名叫善卷的得道高人,他教習民眾與天地和諧相處。他高尚的風範引得堯帝執弟子禮北麵而問,請教治理天下的大計;引得舜帝要求把天下禪讓給他;引得大禹親自登門請教治理“三苗”的良方。善卷的德行載於史冊,傳於千古,開了中國道德文化的先河,使“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謠不脛而走,廣泛流傳。大禹把天下分為九州,湖南衡山以北、湖北荊山以南為荊州。常德正處於荊州腹地。多年湘風楚雨的激蕩,使常德文化深深烙上湘楚文化的烙印。因山川形要而擁有“黔川咽喉、雲貴門戶”的戰略地位,因人文淵藪而享有“三楚名邦、九川重鎮”的美譽。戰國時期楚公子春申君黃歇是常德人,公元前249年,他的封地由淮北轉為江南,領有今上海西部地區。此後,他領人開鑿疏浚了一條大江。這條江曾有黃浦、黃歇浦、申浦、春申浦、申江、春申江等名,也就是現在的黃浦江,而“申”、“歇浦”、“申江”等也就成了上海的別稱。春申君使常德與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有了親密的聯係。曆代文人騷客如屈原、宋玉、陶淵明、李白、劉禹錫、蘇軾、王安石、範仲淹等或宦居、或遊曆,在常德留下了深深的足跡。這方水土還誕生過車胤、李群玉、龍膺、髡殘、楊嗣昌等曆史名人,養育了宋教仁、蔣翊武、林伯渠、丁玲、翦伯讚等民族俊彥。1943年發生的中日常德會戰更是氣壯山河、名垂青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區域經濟蓬勃興旺,而區域經濟的推進無不以城市為龍頭,尤其是進入新千年後,城市之間的競爭往往體現為文化力的比拚,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顯著。

常德市的文化名城建設工程是一項宏大的曆史任務,它需要長期堅韌的努力。常德曆史上曾7次慘遭毀城之災,地麵文物幾乎蕩然無存。我們將有計劃有步驟地抓好各項城市文化的硬件建設,也將對軟件建設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即將陸續付梓出版的《常德市建設文化名城係列叢書》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軟件建設係統工程。它將為常德市的文化建設提供詳盡的材料,它是對常德傳統優秀文化的全麵梳理、研究和形象化的展示,將極大地激發常德人“愛我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提升常德市民的人文素質,促使常德經濟社會的發展邁上快車道。“讓世界了解常德,讓常德走向世界”,這套書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作者係中共常德市委書記)

2010年秋天,我曾受邀赴湖南常德參加一個以小小說為主的文學聯誼活動。在會上座談交流的時候,我對常德的小小說創作現狀提出了一些建議:一是成立常德小小說學會,二是編輯出版常德的小小說作品精華本,三是爭取在常德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小小說創作基地。時隔數月,小小說作家兼活動組織者戴希先生就致函於我,說在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已編選好《常德優秀小小說選》,並邀我為之作序。這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我當然願意借此機會為常德的小小說叫好,也為常德的小小說作家們加油鼓勁。

當代小小說已經成為一個充滿朝氣的大眾文化現象,形成了巨大的公眾輻射麵和社會影響力。最近幾年來,當代小小說創作領域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態勢,其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全國不少省、市相繼成立了專業的小小說學會、沙龍、聯誼會、藝委會和創作基地等,通常以一兩個創作上有成就、社會上富於影響力或有公益服務態度的作家為中心,聯結一定區域範圍內的小小說作家和文學愛好者,以團隊的方式組織活動,他們辦筆會,搞研討,推精品,扶新人,編選集,聯係各種發表載體,營造出一種民間自發性的良好文學讀寫氛圍。比較典型的有河北的白洋澱作家群、廣東的惠州作家群、廣西的北部灣作家群、浙江的群島作家群、江西的撫州作家群、河南的豫西作家群等。而在三湘大地,在沅水之畔的桃花源故裏,還有一個作家群體同樣值得引起業界關注,這就是“常德小小說作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