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企業的界定及理論探討(2 / 3)

定性界定標準亦稱質量界定標準或地位界定標準。這一采用標準的有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以色列和印度尼西亞6國,占樣本總數的13.64%。分析發現,活動範圍有限、所有權集中、獨立決策、自主經營和業主直接管理幾乎涵蓋了所有定性標準,但最核心的隻有三點:獨立所有,自主經營和較小的市場份額,這也正是定性界定標準的本質特征。

定性標準有以下三個優點:①與定量標準相比,該標準反映了企業內部具有的生命力的狀況,更具穩定性,有助於從長遠角度把握中小企業這一範疇。②就本質而言,中小企業備受關注,主要是由於其在競爭中先天的弱勢地位,政府扶持中小企業正是為了彌補市場缺陷,保護公平競爭以促進效率的提高。定性標準以是否在行業中占壟斷地位作為一條分界線,為政府政策提供了決策依據。③定性標準與定量標準結合,可使政府政策具有靈活性。

定性界定也有自身的不足。比如說怎樣看待中小企業和其他企業的關係?隨著生產的社會化,企業間各種形式的聯合也日漸普遍,而聯合之後,中小企業的地位也可能隨之改變。對這種情況,美國的處理相當嚴格,隻要中小企業聯合後規模超過原定界限,則喪失原來的中小企業地位及相應的優惠待遇。韓國的做法相反,中小企業聯合後若幹年內仍屬中小企業,而不以規模大小而論,其目的在於鼓勵各種形式的聯合。或許正是由於這種原因,采用定性標準的國家,也同時全部兼用定量的標準。

1.2.3對我國中小企業界定標準的認識

1.對中小企業的定量認識。我國對中小企業定量認識涉及麵較為廣泛,如新興行業、傳統與現代生產方法和技術格式等方麵,需要與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共同研究製定。鑒於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①應充分考慮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這一過渡時期的特點和市場經濟對企業規模的變革影響。②我國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國家,工業化程度和勞動力的平均文化水平較低,所以在以從業人數作為一項標準時,應與國外發達國家有所區別。③應注意到我國現行的工業、企業規模,是按生產能力或固定資產原值來劃分的,它忽視了市場、企業的固定資產折舊對企業規模的影響,出現過企業爭當“大企業”,不作“小企業”以獲取國家對大型企業的優惠政策的現象。④應鼓勵中小企業資產的不斷增值。⑤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促進企業追求速度經濟、技術創新和變革。應充分考慮高新企業一般從業人員較少,開業資金不多,但附加值高,對社會貢獻較大的特點。

2.對中小型企業的定性認識。按照我國法律注冊的獨立核算企業,不論企業的經濟成分如何,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在本行業內部不占優勢的企業稱為小企業。其以企業的不同行業為出發點,探討對企業規模的認識,這一認識吸取了國外有用的經驗。它在當前經濟生活中有以下幾點積極的意義:①無所有製區別,體現出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趨勢。②把企業的規模和經濟效益聯係在一起,比較科學地反映出企業“大”與“小”的真實麵貌。③綜合考慮了企業規模劃分的方法,避免了用單個指標對企業規模評定的局限性。

對中小企業的探討,是國家製定相應的政策、法規、法令和扶持發展中小企業的基礎;對中小企業劃分標準的界定,可製定出與我國中小企業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並明確國家的政策、法規、法令的順利實施和執行的具體協調職責範圍。能夠代表國家向中小企業傳達經濟政策,反映中小企業的需求,以促進市場經濟下中小企業的規範。能夠使各級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分開,各行其責,各得其政,為中小企業創造一個寬鬆的市場環境和必要的扶持條件。從而,加快中小企業與舊的管理體製脫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鞏固改革成果。

1.3中小企業存在的經濟學解釋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學家對於中企業的認識也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從曆史角度看,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和手工業社會中,中小企業在經濟體係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進入工業化時代,由於規模經濟效益,人們似乎又忘記了中小企業的生存;而到信息經濟社會,中小企業具有的競爭優勢又和大型企業一並構成社會經濟發展的組織基礎。總之,關於中小企業的發展及其在經濟中的作用,不同的經濟理論給予了不同的解釋。

1.3.1早期的經濟理論解釋

從亞當?斯密以來的經濟學理論主要是關於分工與專業化的分析,其結論是:分工和專業化是經濟增長和遞增報酬的基本源泉。在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賴於從包羅萬象的手工作坊中分離出來而形成的獨立工場,即中小企業。由於市場競爭的充分,中小企業的特定產品會在“技術最優化”的狀態下出清,並且在該產出水平上,實現成本最低化。因此,在早期的經濟理論中,中小企業擔當了自由競爭天使的角色。相反,大企業的壟斷經營往往使用限製產出和提高價格的方式來占領市場,從本質上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降低經濟效率,減少社會福利。因此,中小企業在經濟體係中的角色,得到了經濟理論上的肯定。

19世紀末,英國的工業革命帶領人類進入了工業社會。工業社會經濟效率提高的動力源於以大規模生產、標準化、集中化為基本特征的大型企業。同時,金融市場形成與發展和銀行體係的完善,為企業的資本擴張提供了通道。由此,人們充分認識到,在給定的技術條件下,規模的增長會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從而獲得中小企業不可達及的“規模經濟”。與傳統的崇尚自由競爭理論的不同,從20世紀初期開始,不完全競爭理論便成為一種新的思維定式。在這種理論框架下,認為中小企業的特定產品往往不具有產量和技術的最優化優勢,中小企業在經濟體係中的作用被輕視,正像熊彼特(Schum peter,1942)所結論的:“大規模的企業在經濟競爭的過程中是最有力的發動機,他們對產品的長期增長提供了動力”。熊彼特創新理論超越了傳統理論中對價格競爭的肯定性,認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是“以新的產品、生產過程和組織係統代替了舊的機製”,技術進步帶來了製度創新的變化,反過來又要求將壟斷利潤用於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後來,由於Dixit、Stiglitz、Grossman、Murphy等經濟學之貢獻,規模經濟成為經濟學中的主流。也正是由於這一經濟學思想的指導,西方一些國家借助了工業化生產集中度的不斷提高而獲得經濟上的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