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蘇現行高考模式下的高三語文教學策略探究(1 / 2)

江蘇現行高考模式下的高三語文教學策略探究

考試研究

作者:李堅

摘 要: 在江蘇現行高考模式下,高三語文教師必須從自身角度尋找突破口,應用適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高三語文 江蘇高考 教學策略

麵對江蘇高考語文卷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等考題,一些學生往往一片哀號,留給老師的就是對現實高三語文教學的反思,這種反思絕不是一句“學生把大量時間都花在數學上了”就能了事。原因是多方麵的,麵對客觀現實,教師必須從主觀上加以重視。

一、高三語文教學麵臨的困境

(一)初中語文教學受中考影響,語法教學幾乎“癱瘓”,造成學生對句子結構、成分關係判斷不清,直接影響到病句判斷、文言文倒裝句式辨認,甚至影響到文本理解。比如,“當他和自己同甘共苦、一路走了半個世紀的老友……”這句話,很多高三學生認為是對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缺少介詞,其實要在“和”的後麵加上“同”,這兩個字,一個作連詞,一個作介詞。

(二)江蘇最新一輪課改及高考方案,降低了語文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近年來,江蘇省高考本科線是按照語數外三門功課劃定的,數學的分差最大,接著是英語;從學生現實來講,數學相比語文,其規律性更強,練習後見效快。因此,一些學生在課餘時間的分配上,更傾向於數學。

(三)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的使用影響了學生的語言規範、認字能力和閱讀素養的培養,比如“小強”一詞源自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中的那隻蟑螂,在網絡語言中泛指生命力特別頑強的人。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於網絡快餐閱讀,閱讀文章時的深度和靜心程度越來越低,影響語文素養。

二、高三語文教學應對策略

麵對困難,語文老師絕對不能袖手旁觀,從現實角度看,語文和數學一樣,是絕對的主課。高三語文老師要動用智慧,從細節處尋求到一條適合語文學科發展的陽光大道。

(一)找準母題,用好用透。

複習“母題”的挑選,是高三語文教學增效的一大突破口。教師在尋找“母題”的過程中,首先要瞄準《考試說明》;其次,在目標的指引下做題、品題、選題、改題;再次,根據學生學情,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教師在使用母題時,應通過這一例題,發散開去,講清講透。以病句題為例,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將病句題考點分為六大類型。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命題人的“病句”也是根據一定原則“製造”出來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判斷病句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體會病句“製造”的過程、原理,讓學生在總結中,提高判斷病句的敏感度,進而提高做題的速度和準確度。

(二)重視文本,結構為先。

現代文閱讀,文章看不懂、答題找不到切入點,讓滿腦子答題寶典的考生無所適從。回歸本源,對文本內容理解的考查、對文本結構判斷的考查,就是在引導高三複習,不要為了解題而解題,勿忘文本本身。反觀教學,基礎年級在各種“創新”理念的“指引”下,拋開文本抓活動探究,學生文本解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到了高三,閱讀複習課堂,一直把“陳題”細細咀嚼,嚼題目、嚼區間、嚼表達,唯獨把文本一帶而過。殊不知,文章讀不懂、脈絡理不清,一切都是徒勞。其實,許多文章,即使沒有直接考結構,但指導學生分析結構,照樣能高效答題。比如說2008年江蘇卷現代文閱讀《侯銀匠》一文,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小說的三要素——環境、情節、人物,明確並分析這三大方麵內容,理清“侯菊出嫁前後生活狀態”這一文本線索,將整個文本內容從整體上把握後,許多題目,隻要抓住小說中的相關內容情節思考就能正確解答。可見,閱讀能力的培養比重複的審題訓練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