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南斯拉夫聽著美國之音和自由歐洲廣播電台,當我們從沙發上站起來時,南斯拉夫已經沒有了。”前南斯拉夫最後一任總統米洛舍維奇的夫人米拉·馬爾科維奇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流媒體在“和平演變”蘇聯和東歐國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冷戰期間,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主流媒體以蘇聯和東歐國家為主要傳播對象,進行了長期的顛覆與反顛覆、滲透與反滲透的攻心戰。冷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繼續加強推行全球擴張戰略,通過國際廣播等傳播手段,向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推銷其政治、經濟製度以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隨著冷戰的結束,中東歐國家地緣政治經濟發生了重要變化。謀求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和歐洲聯盟(以下簡稱歐盟),密切與美國和歐盟的關係成為中東歐國家外交與安全的優先選擇。目前,該地區大部分國家都已經“加盟入約”,而歐盟、美國和俄羅斯等組織和國家也將中東歐地區政策作為各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東歐國家在曆史上與中國有著傳統友好關係。受國際形勢變化和各自發展階段的影響,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也經曆了一段相對曲折的發展過程。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東歐戰略地位的變化與對外政策的調整,雙方的關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對此,2013年1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時指出:“當前,國際形勢仍然錯綜複雜,雖然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正在深入發展,經濟出現了一些複蘇的積極跡象,但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加強國與國政策協調、互利合作對穩定複蘇尤為重要。中國願與各國一道,本著同舟共濟精神,在保持自身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為推動世界經濟複蘇作出積極貢獻。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同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之間有著傳統的友誼,沒有任何根本的利害衝突,擴大合作有深厚的基礎。近年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政治互信繼續增強,人文交流不斷擴大,經貿合作也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問題的衝擊。2012年,中國和中東歐國家貿易額超過500億美元。”與此同時,他提出了旨在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三大原則和六大領域。三大原則包括堅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堅持中歐共進,相向而行。六大領域包括做大做實經貿合作、加快推進互聯互通、大力加強綠色合作、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深挖地方合作潛力、豐富人文交流活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位,中國被迅速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然而,中國的發展令歐美發達國家感到不安,當中國的國家形象由“政治大國”向“經濟大國”轉變時,“中國威脅論”、“中國殖民論”、“中國間諜論”、“軍事威脅論”等負麵論調此起彼伏,中國發展道路和價值理念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與否定,遏製中國發展的政策更是層出不窮。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國家綜合實力表現在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麵。文化、製度、價值觀等軟實力,在構建國家綜合實力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經濟、軍事、資源等硬實力,決定和主導著國家綜合實力、國際地位和國際傳播能力。長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向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大肆推行所謂的“文化霸權”,搞“文化帝國主義”,使其在“軟實力”的競爭中處於主動和有利的優勢地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工作一直處於相對弱勢地位,文化形象也不盡人意。目前,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缺失嚴重,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較為滯後,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在世界上還相當有限,中國的對外傳播和輿論構建能力與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還極不相稱,西方媒體仍然掌握著塑造中國國際形象和構建國際輿論環境的主導權,因此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輿論環境也不容樂觀。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重塑中國國家文化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已刻不容緩。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體製,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係,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文化軟實力已經被置於國家戰略高度,並提上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