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弘揚誠實守信 鞭撻損人利己——《杜騙淺議》的警示作用(2 / 2)

此輯雖然條目不多,所列“專家”和“哲人”也為數寥寥。但是,這些“專家”和“哲人”對“騙”之刻析卻鋒利無比,字字千鈞,繞梁三匝,啟人心扉。下麵略舉幾則: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剛強有力的謊言,比貧血的真理更能討群眾喜歡。”

(法)拉羅什富科《道德箴言錄》:“受騙的最可靠的途徑,就是自以為比別人更狡猾。”

(德)呂克特《婆羅門的睿智》:“比受人欺騙更可悲的是看到自己被自己欺騙”

(明)洪應明《謀根譚》:“人隻一念貪私,便削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嗬,這是對“騙”多麼辛辣的嘲諷和入木三分的揭示!不啻於世人後背大喝一聲和擊一猛掌。

當然,對“騙”也不能一概斥之為魑魅魍魎和罪不可赦。因為,對“騙”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有的老人突發癌症,子女們怕老人聽癌色變,脆弱的心理加之對癌症缺乏足夠的認識而導致承受力似大廈坍塌,轟然崩潰,便采取“善良的欺騙”,封鎖真象。這雖不失為“騙”,但卻是善意的,不應遭到譴責。又比如,楚漢之爭中的“韓信決勝龍且”:公元前203年,韓信攻齊,項羽派大將龍且率二十萬大軍馳援,並與韓信在濰河形成對峙之態。韓信一麵派兵勇搶做萬條沙袋,在濰河上遊築壩攔水;一麵率兵佯攻並假敗而退。龍且不知有詐,以為漢軍不堪一擊,便全線追擊。韓信見狀,立刻命令部隊決堤放水,又率部回師反擊,打得龍且潰不成軍。還有“孫臏減灶示弱”。公元前342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求救於齊。齊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孫臏運用“圍魏救趙”之策,魏軍主帥龐涓聞訊率軍回救。孫臏向田忌建議:魏軍一向強悍,龐涓又剛愎自用,應利用敵之弱點,行軍中以減灶示弱,誘敵深入,待機殲之。果然,龐涓誤以為齊軍落荒而逃,不敢與魏軍交戰,便率大軍死死追趕。孫臏待龐涓追至馬陵道,便利用林茂穀深之勢,火攻加萬弩齊發,一舉將魏軍擊潰,龐涓也自刎而死。還比如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計”等等,實質上也不失為“騙”,但世人卻認為這是謀略,而且是人類文化和智慧的結晶,閃爍著辯證思想的光輝,是千古絕唱,並永載史冊。這是為什麼?餘以為,其根本的一點,就是這些智者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不是蠅營狗苟以求私利。因此,這與《杜騙淺議》中列舉的欺騙行為不能相提並論。

前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提出“八榮八恥”,其中第五條則是“以誠實守信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欺騙”,則是“損人利己”的幫凶與罪魁。如今,黨和國家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營造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良好社會風氣。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杠杆,即注重誠信。而誠實的社會道德準則,是保證國家繁榮進步的重要支撐。因此,“杜騙”和誠實守信,就成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支柱,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憑借,同時又是每一個人的道德自律,由此使人們明是非、識善惡、辨美醜,進而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高尚精神發揚光大。

這便是《杜騙淺議》緊扣時代脈搏的警示作用和現實主義。嗟呼,不知讀者諸君有同感否?

寫畢於2006年4月15日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