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亟待頂層設計
政策·要聞
作者:趙海軍
望著眼前還散發著油墨香的《中國電子政務年鑒(2012)》(以下簡稱《年鑒》),陸首群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位70多歲的老人,目前擔任著電子政務理事會理事長,為組編這本140萬字的“大部頭”可以說是嘔心瀝血。
陸首群向《計算機世界》報記者介紹說,這部年鑒由電子政務理事會組編,是我國首部全麵記載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的主要進程、彙集國家主管部門指導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文件,收錄年度電子政務的專題報告和觀察評述,發布電子政務的重要成果和年度人物等先進個人信息,整理電子政務基礎數據的工具書。
記者翻開《年鑒》,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電子政務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網絡支撐能力不斷加強,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基礎設施。電子政務網絡已經覆蓋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90%以上的市和80%以上的縣。
統籌協調能力待加強
目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缺乏統一的建設管理機構,跨部門、跨地區、中央和地方間缺乏穩定的協調機製。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基本形成了由信息化領導小組、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信息中心構成的政府信息化管理“三位一體”的決策、協調和執行機製。但是這種模式在不同部門和地區的運行有所不同,取得的實際效果差異很大,由於沒有形成上下統一的CIO製度,容易形成職權分散、缺乏權威。大部製改革後,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成立工業和信息化部門,但是名稱上有所不同,有工業和信息化廳(委員會)、經濟和信息化廳(委員會),在地方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處室設置中,信息化相對處於弱勢。
當前,地方電子政務管理機構主要設置在經信委、發改委、辦公廳(室)等,直屬部門均有電子政務支撐機構。目前超過一半的地方政府將電子政務管理職能設在信息化推進處或信息處,具體的省份為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上海、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廣西、海南、重慶、四川、雲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26%的省級政府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設立了單獨電子政務處或電子政務與信息資源處、電子政務與信息安全處,具體是北京、天津、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超過10%的省級政府沒有設置專門的電子政務管理部門或明確電子政務管理職能,有3%的省級政府雖設有信息化推進司,但是電子政務的管理職能放在了當地的發改委。
在陸首群看來,電子政務建設應該從頂層設計入手,理順管理體製,才能改變現狀,推進電子政務快速發展。
係統建設國產化率低
當前,盡管我國民族IT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我國電子政務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受製於人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信息係統使用國產軟硬件的比例還不是很高。中國電子政務的強大市場需求,培植了許多強大的國外IT企業,但在培植有影響力的民族品牌企業和產品方麵的實際推動力還不夠。電子政務實踐提升了國內自主創新品牌影響力,但與國外差距仍不容樂觀。國內信息服務業及企業競爭力與國外仍存在較大差距。以國產數據庫為例,多年來,國內數據庫市場超過90%的市場份額被國際巨頭占領。經過10年的努力,國產數據庫在電子政務等行業取得了突破。但由於國產數據庫由於起步晚,在眾多領域尤其是高端產品方麵無法與國際巨頭相抗衡。
陸首群表示,經過近10年的發展,中國電子政務相關自主信息技術產品不斷豐富,產業不斷壯大,但同時也麵臨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自主信息技術軟硬件產品和服務還不能形成體係,高端數據庫、芯片、服務器和操作係統等不能自給,電子政務建設成本居高不下、安全無法保障。當前急需要從業務需求和建設重點入手,結合技術發展趨勢,整體設計電子政務發展的技術框架、產業布局和技術攻關方向,真正實現“政府先行”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