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可以將兩手對著比一比。”
生2:“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手的長度。”
生3:“可以看看誰抓的東西多。”
教師肯定學生們提出的各種辦法,鼓勵每個學生深入思考。
2.學生在方格紙上畫手的輪廓,並統計所占的格數。教師展示一張畫有方格的紙。
師:“我們用這張紙來量一量我們手的大小。方法是,將手平放在紙上,沿手的外圍畫下手的輪廓,畫好後數一數,在你的手中,有幾個完整的格?有多少個半個格?把結果記錄在方格紙上。”
學生畫手的輪廓並統計它在方格紙中占有的格數。
3.學生報告統計結果,教師將其記錄在大的統計表中。
4.學生用手抓珠子,統計並記錄所抓的珠子數。
師:“有的同學提出看看誰抓的東西多,就說明誰的手大。”
“手可以抓什麼呢?”
生:“可以抓橡皮、抓豆子、抓筆、抓筆刀。”
師:“我們來試試。以4人為一組,互相幫助,把抓到的豆子串在繩上,統計各自抓到的珠子數。”
各組先由一名學生抓一把珠子,穿在一根繩子上,另外兩個人遞珠子,另一人在旁邊數數,四人輪流操作。
師:“想一想,怎樣用手抓更多的珠子?”
教師分別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手可以抓多少珠子。並逐一將一串串珠子貼掛在黑板上,並將相應的數據記錄在全班的大統計表中。
5.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比較手的大小。
師:“你們用什麼辦法知道誰的手最大?誰的手最小?誰和誰的手一樣大?”
生1:“看表格上的數字。”
生2:“看珠子串的長短。”
生3:“數數珠子有多少。”
師:“怎樣比較才能更準確?”
生1:“看手占的格數,還要看抓的珠子數。”
生2:“可以把手貼在一起比一比。”
6.評選班級中誰的手最大?誰的手最小?誰和誰的手一樣大?
學生們根據格子數、珠子數判斷出班上最大和最小的手。
在挑選一樣大的手時,出現了問題,因為其中一個數相同,而另一個數有些差別,結果選出兩對被認為可能一樣大的手。
教師請最大的手與最小的手比較一下給學生們看,結果學生們驚訝地發現大手和小手相差真的很大。
教師請兩對學生們認為一樣大的手來比較與展示。
其中一對手的大小幾乎完全一樣,被判定大小相同,而另一對能明顯看出有些差別,被判定不一樣大。因為有的手會抓珠子,有的手不會抓珠子。雖然手一樣大,但是抓的珠子數有差異。
……
此課堂實例中,法國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把握了教師的角色。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特別注重兒童的智力開發和訓練,使學生學會運用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來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引導作用。法國教師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學中注意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培養兒童的探究精神,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