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中小學教育發展史
法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法國社會的傳統曆來是等級分明。20世紀上半葉以前,法國的小學從6歲入學的兒童開始就實行雙軌學校製度。雙軌之一是為上層資產階級子弟而設,在國立中學小學班學習4年後直接進入中學班,然後再通向高等教育。雙軌之二是為平民子女而設,在公立小學學習5年,然後進職業學校。兒童進入哪一軌並不取決於他們的能力,而是取決於他們的出身。1959年,戴高樂政府頒布了戰後第一批重要的教育法令,中等教育開始向全體兒童敞開了大門,使平民子女有平等的機會接受中等教育,從而中等教育開始普及,法國的國民教育至此在民主化與現代化的方向上才向前邁了一步。
20世紀70年代,隨著法國現代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教育與之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小學教育教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1975年法國對初等和中等教育再次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奠定了法國現行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模式。“哈比改革”為適應現代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的需要,加強中小學技術教育,重視學生讀、寫算和智力訓練,強調教育教學必須適應學生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需求。規定6~16歲為義務教育期;小學屬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學製5年,分成相互聯係的3個教學階段:預備階段1年;基礎階段2年;中級階段2年。初中屬義務教育的第二階段,學製4年,分成觀察和方向指導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各2年。其中年滿14歲,自願要求接受職業教育的少數學生,可在觀察階段結束後納入職業教育渠道。高中屬義務教育後教育階段,具有多樣化的教育目標與功能,包括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和職業教育高中。除職業高中學製為2年外,其餘學製都為3年。
80年代和90年代,法國教學改革仍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才能,極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智力、手工、體育和藝術方麵的潛力,使其在各方麵得到較好的發展。法國為改進教學技術,各課程教學中廣泛使用微電腦或視聽手段,用於講授、複習、質疑等各教學環節,以利於發展學生的推理、思維和自學能力。全國和各地教育資料中心配合教學,彙集各種教學軟件,出版計算機教學叢書,並錄製配套的視聽教學資料。
法國的中小學教育注重個人天資與才能的發展,以及個人理想的實現。除此之外,同樣受到重視的還有培養學生有創見性獨立思考、尊重他人的看法、勞動和感情的品格;希望通過努力使每一名學生成為有對社會有責任心和守紀律的一員。
20世紀80年代,蓬勃興起的新技術革命正席卷全球,一場具有全球性質的教育改革浪潮也波及著世界各國。法國也不例外。1981年法國拉開了教育改革的序幕。這次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可概括為:“分權、現代化與適應”。所謂分權,是指在教育管理體製方麵給予地方和學校以更大的自主權,進一步發揮它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謂現代化,是指革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內容與方法的現代化;所謂適應,是指教育體製必須適應科技進步的要求,適應不斷變化的當今世界。法國是中央集權製的國家,因此中小學的課程是由國民教育部製訂。1983年秋季,法國國民教育部對初中進行了全麵改革,製訂出了新的教學計劃,規定全國所有中學開設法語、數學、外語、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藝術(音樂、美術)、綜合技術、體育等課程,並於1986年起實施。1985年,法國國民教育部公布了全國小學的教學計劃,規定全國所有小學都要開設7門獨立課程,即法語、數學、科學與技術、曆史與地理、公民教育、藝術(音樂、美術)、體育。
法國根據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不斷增加教育經費,到2005年,比1988年增加45%,即從3980億法郎,增加到5760億法郎,在16年間,法國的教育經費淨增1800億法郎。目前法國中小學的教育方法主要是:1)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認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主人,應該是自己管理自己,實行“自治”,使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發展。2)啟發學生學習求知,順應學生學習興趣,相信學生學習的成功,尊重學生的人格。3)培養創造力,一般是通過創作構思、造型藝術、素描、繪畫、音樂、舞蹈和各種實驗活動來實現。4)在教學時間上,分成創造時間、吸收時間、對話時間、探索時間、自學時間。玩中有學,學中有玩,並且還給學生有自己支配的時間。
除此之外,在法國的教育曆史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不少頗為引人注目的經典案例,其中有:
一、普及電腦計劃
自1971年開始,法國國民教育部在中學高年級開展了一係列的計算機教學實驗,讓學生熟悉計算機技術。1981—1988年期間,執行“10萬台電腦、10萬名教師”的計劃,以便使每個學生在義務教育結束時,能受到200課時左右的計算機操作訓練,學會計算機的應用,並掌握基礎的計算機語言。
二、自然課堂
為了使青少年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環境部和教育部達成協議,在學校教育的各門學科中要開展關於自然和周圍環境的知識的教學,同時要開設自然課堂。這種活動一般在假期裏進行,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到野外過一段時間的集體生活,培養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環境的正確認識,同時,脫離了家庭的嗬護,有助於打破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
三、覺醒活動
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的小學中實行的“三區分”課程,法語、數學和體育之外的所有學科統和在一起構成覺醒學科,它綜合了地理、曆史、道德、自然、唱歌、圖畫、勞作、技術等學科領域的教學內容,旨在通過課堂教學和野外學習、個人學習和集體學習等使兒童從學科綜合的角度掌握自然的、社會的、技術等方麵的知識。作為傳統學科知識的反叛,覺醒活動為兒童係統的、整體的認識世界和社會提供了契機。
按照規定,一天的課程安排,上午是智力性基礎學科如法語、算術;下午前半部分是“覺醒活動”,後半部分是“體育運動”。這是考慮到兒童身心疲勞而編製的課時安排,謂之“三區分教學製”。“三區分教學製”在法國教育界取得了巨大成果,受到了國內外教育人士的極大關注。
此外,每周教學日的分配也作了革新。在傳統的五日製中,曆來是星期四休息的,現改為星期三休息。這是從1972年度開始實施的。這樣,每周的教學為,前半部分2天,後半部分2天半,大體平衡。在個別情形下,未必一定規定星期三休息,也可以把星期六作為休息日,星期三用半天上課。
四、學校計劃
1982年在關於初中的改革文件中首次出現了這一概念。所謂學校計劃,即通過民主性的集體工作,對學校進行診斷,列出提高學校質量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並集思廣益提出解決的辦法,付諸實現。有些教育研究者認為,學校計劃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批判能力和分析能力。一般來說,學生可以通過兩種渠道對學校計劃的製定、實施和評價施加影響,其一是學校的行政理事會,學生通過自己的代表將各班、各年級彙總的意見表達出來;其二是班級委員會,學生在這個與自己的學校生活聯係最為緊密的組織裏,直接表明自己對教學、班級組織紀律、學校生活等方麵的看法。
法國的教育督導製度
法國的教育督導製度是拿破侖一世建立的,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當時法國農村學校很普遍,特別是單班學校很多(每個年級一個班),為了監督學校教學質量,建立了龐大的督學團。這種督學製度的傳統保留至今。“教育督導是教育機器中不可缺少的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