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是戰國時代的發展趨向,吞並六國,統一天下,隻能由秦人去完成,這是曆史的選擇。秦國的政治體製不講仁愛,秦國的行為方式不講道義,這些在武力統一天下時,可以說是發揮了優勢與價值,但當他們坐在宮廷裏治理天下時,這些卻又成了他們政權的巨大隱患,甚至可以說是秦皇朝政權覆滅的利劍。
為了徹底滅楚並鞏固統治,秦皇朝試圖摧毀楚文化而推行秦文化,以文化高壓的政策對楚地實施新的統治與管理。當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後,第一件事就是焚燒、盜掘楚先王陵墓。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麵是掠奪財富。我們從考古發掘可以推測,僅為楚國一個小小的附屬國管理者的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精美而珍貴的文物,可想而知楚先王的陵墓中所埋藏的財富是何等壯觀。另一方麵,也是更為深層的原因是,秦皇朝欲借此徹底摧毀楚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使之永遠跟隨秦皇朝,喪失複仇的欲望和信念。第二件事就是瘋狂掠奪楚國都城的財富和勞動力,破壞楚人賴以生存的國都,讓楚人永遠失去國家的中心和民族的核心之載體。第三件事就是秦皇朝在楚地實行嚴酷的法律,試圖奴化楚人的信仰和意念。考古發掘的雲夢睡虎地秦簡,反映了江漢楚地在秦人統治下的社會製度和生活。雲夢秦簡的內容很豐富,但秦律占了一半的分量。而且,與甘肅放馬灘秦簡內容相比,雲夢秦簡所反映出來的法律似乎更加苛刻、嚴酷。秦皇朝不僅在故楚地進行經濟掠奪,還不斷進行奴化教育,實施土地國有和奴隸製度。為了讓故楚之民徹底秦化,秦統治者在江漢地區除了實行秦的製度文化外,還強製推行秦的風俗文化,嚴令故楚之民棄絕楚文化習俗而完全服膺秦文化習俗。文化習俗是文化傳統的直接反映,是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現。保持原有的文化習俗,也就是保持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心理,以及擁有文化自信。秦皇朝統治者深知,如果不能從文化心理和文化自信上徹底覆滅楚人的文化傳統,那麼秦皇朝在楚地的統治就不會穩固。但消滅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自信,首要的是另一種更加優越的文化,這種文化要更加符合人類曆史的發展要求,否則僅為徒勞而已。
事實表明,楚人不但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而且更加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信念,表現出捍衛楚文化傳統的決心。這也反映出楚文化的積澱之深、生命力之頑強、魅力之久遠。甚至出現在楚地的秦皇朝管理者,也一定程度上被楚化。迄今為止在湖北境內發掘的上百座秦墓,雖然在喪葬製度和埋藏器物方麵具有明顯的秦文化特征,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楚文化的因素。這表明,秦人不僅沒能以秦文化取代楚文化,而且他們入鄉隨俗地吸收了先進的楚文化,深受楚文化熏染。關中的秦本土文化,也因大量楚人和楚國財物被掠奪到秦地,而受到楚文化的強力影響。秦相呂不韋召集一批賓客編纂的《呂氏春秋》,其思想主旨就是黃老道家思想,這也是秦人受到楚文化影響的一個典型例證。
在秦皇朝短暫的統治當中,楚人從未放棄抵抗,始終在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和國家複興觀念。
沒過幾年,由於秦皇朝的暴政,楚人陳勝、吳廣聚眾起事,掀起了反秦的浪潮。曆史就是這樣巧妙,戍守漁陽而延誤期限,麵臨被處死的一個小團夥,他們的領隊陳勝、吳廣竟是楚人。
繼陳勝、吳廣之後,迅速聚集力量反秦的項羽,還是楚人。與項羽同時起兵,最後大敗項羽,建立西漢皇朝的漢高祖劉邦,同樣是楚人。漢朝之所以稱漢朝,是因為項羽把劉邦封在漢中和巴蜀,為漢王。劉邦即位後不改以前的國號,所以就稱西漢皇朝了。究其實,西漢皇朝依然是楚人建立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遊楚地。當這支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浙江一帶時,其周圍的人群中出現了兩個身影,他們是正在吳中(今浙江湖州)避難的項梁與項羽。項梁乃原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羽是項梁的侄子。楚國滅亡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10歲的項羽和弟弟項莊跟隨叔父項梁流亡他鄉。
當年輕的項羽看到秦始皇時,說了這麼一句話:“我一定會取代你的,等著瞧吧。”或許這隻是反映了一個年輕人的野心或狂妄,但因為他的身份是楚人後裔,所以這樣的野心與狂妄就深深刻上了楚人複興的烙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而舉兵響應陳勝、吳廣的反秦運動,率江東八千子弟起兵反秦,與劉邦兵分兩路進取關中滅秦。
項羽是反秦聯軍的統帥,在攻入鹹陽滅秦之後,他開始製度建設,但他並沒有繼續秦皇朝的郡縣製度,而是實施西周以來的分封製,於是他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在這十八路諸侯中,他自稱“西楚霸王”,劉邦為“漢王”。這正應了讖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或許是楚文化生命力旺盛的一個象征吧。
雖然之後所進行的楚漢之爭,以項羽的失敗、劉邦的勝利而告終,但項羽所堅守的西楚文化卻成為曆史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粗獷豪邁的文化風格,不屈不撓的文化精神,鑄就了一代梟雄西楚霸王。說項羽是西楚文化的精靈,一點不為過。他敢於殺懷王、誅強族、破釜沉舟、傲視群雄、橫行天下;鴻門一宴送走了江山,羞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他的這種誌氣、勇氣,還有可愛的霸氣,為楚文化增添了異彩。漢高祖的祠廟在東漢末年以後就沒有了,但霸王祠、烏江亭卻曆經兩千年而不絕於世,屢有重建。這不僅是悲劇的力量,更是人格的力量、文化的魅力。當今,《霸王別姬》劇目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品而備受世界關注和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