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做心理健康的大學生(1 / 3)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毛澤東

在我國,大學生已成為一個龐大而不斷發展的青年知識群體。到2003年,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已達到1900萬人,在校生人數位居世界首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標準,中國高等教育已開始邁人大眾化階段。

社會對青年大學生寄予了無限的期望。大學時期處於人生發展的黃金階段,精力充沛,心智活躍,沒有過多的生活羈絆,創造力旺盛,正是學知識、出成果的大好時機。大學生已成為當代社會中最積極、最富創新精神和最有生氣的力量。

然而大學階段也是人生中極不尋常的時期,由於缺乏對自身成長的科學認識和正反經驗,青年人內心交織著種種矛盾。置身於快速變化發展的現今社會的青年大學生,需要及時得到有關成長的正確引導。社會也應積極關心當代大學生麵臨的全新問題。在一個飛速變化的世界,青年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性質是什麼?如何更好地解決性成熟前傾和社會心理成熟相對滯後的矛盾?多元文化對大學生價值取向有哪些影響?社會、學校、家庭如何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愛情觀和人生價值觀以促進其健康成長?如何幫助大學生學習新的性別角色以增強個性魅力?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之適應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

這些都需我們做出正確解答。我們無需期盼年輕一代大學生遵循傳統成長的曆程,我們所期待的是新的一代學會走自己的路。要善於借鑒前人的經驗,在實踐中磨煉性格,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增強鑒別能力,學會寬容、愛、自律、合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寄望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進步的生力軍,未來社會的主人翁。

一、認識自我 發展自我

為了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幫助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以更積極的心態麵對社會競爭的壓力與挑戰,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組采用自編的“大學生生活狀態調查”,對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生活方式、學習態度與動機、人際交往、求職擇業和社會適應等方麵進行分析。調查顯示,盡管從總體上看大學生觀念、心態與社會行為呈健康態勢,但仍存在種種心理困惑,若不能得到及時教育與幫助,將嚴重阻礙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大學生自我意識調查

在自我意識分問卷中,主要調查自我知覺、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三個層次。自我知覺具體表現為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觀念等,它主要涉及“我是誰”、“我為什麼會這樣”等問題。自我體驗具體表現為自我感受、自尊、自愛、自卑、自傲、責任感、成熟感、優越感等,它主要涉及“我是否滿意自己”等問題。自我監控具體表現為自主、自立、自強、自製、自信、自律、自衛等。

調查顯示,在自我知覺方麵,有過半學生對自己擁有不同程度的自信,認為自己非常自信的學生占26.9%,認為自己有點自信的學生占30.2%;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我缺乏把握,喪失自信心,認為有點不自信的學生占12%,非常不自信的學生占2.8%。有61%的學生認為“有時了解我自己,有時又不了解”;4.5%的學生認為“一點也不了解自己”。這說明多數學生仍處於自我分裂與矛盾的過程。13.4%的學生回答“不知道如何獲得自信”,24.9%的學生回答“我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模糊了”。麵對自我認識的種種迷惑,絕大多數學生都尋求自我分析的途徑,僅有2%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善於自我分析的人”。

在自我體驗方麵,4.6%的學生“對自己非常滿意”;26.4%的學生“對自己滿意”;60.3%的學生“對自己有些不滿,不過正積極改善”;7.7%的學生“對自己有些不滿卻不願改變”;0.7%的學生“對自己嚴重不滿卻不願改變”。盡管拒絕改變自我的學生不到總數的1/10,但其絕對數也不可忽視。對自己的不足視而不見,是青年自我健康成長的大敵。22.2%的學生認為“自己很理性”;18.6%認為“自己很感性”;58.8%認為“有時很理性,有時很感性”,這符合心理發展的特點。但如何增強青年大學生對自我的客觀認識,是大學生自我教育需要麵對的新問題。

在自我監控方麵,15.7%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善於控製情緒的人”;70.7%的學生認為“一定程度上能控製自己的情緒”;6.6%的學生認為“放任自己的情緒”;6.7%的學生“試圖控製自己的情緒,但往往失敗”。據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谘詢中心的谘詢記錄,近年來,因種種情緒(戀愛、交友情緒)問題來求助谘詢的學生占谘詢總數的20%。這與調查的結果相符。情緒控製是青年情緒智力發展的關鍵,也是自我監控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出現的大學生自殺和他殺現象,均與情緒發展成熟程度密切相關,這是值得警惕的。如何有效地幫助大學生認知、監控和發展情緒,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

關於人生設計,26.3%的學生持非常積極的態度,有41%的學生回答“很好,雖感覺很累,也要逼自己做”;18.4%的學生回答“因為感覺很累,就很容易放棄”;2.8%的學生認為“簡直是自己給自己找事,命運不由自己決定”。在本次調查過程中,許多學生反映“有很累的感覺”,“沒有幸福感”。麵對自我成長中的種種挫折,23.6%的學生積極尋求自我激勵的途徑;8.3%的學生表示“自己是一個不善於自我激勵的人”;2.9%的學生回答“非常不善於自我激勵”。對於理想自我的評價取向,51%的學生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人品”;3 8.5%的學生認為是“多方麵的能力”。可見重人品與才智仍是當代大學生追求的價值取向。對於理想的自我性格品質,43%的學生最看重“責任感”;22.5%的學生最看重“正直”;22%的學生最看重“誠實”;21.3%的學生最看重“守信”;17.9%的學生最看重“孝順”。

(二)大學生生活方式調查

生活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生活行為和習慣,能夠折射出人生信念和生活態度。生活方式分問卷主要調查消費方式、社會實踐、閑暇活動等方麵。生活方式會對個體發展帶來有益或有害的影響。

調查顯示,在課餘生活方麵,54.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課餘生活很單調,不過自己不想做什麼改變”;39.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課餘生活很豐富,不需要做任何改變”;6.9%的學生認為“自己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沒有課餘生活”。多數大學生對課餘生活的單調性是不滿的,一些學生持有被動適應環境的消極心態,少數學生將所有的時間用於專業學習,而忽視了自我成長中的重要內容一心理素質的提高。

大學生主要的休閑方式依次為:上網(62.2%的學生選擇此項)(以下略為百分數),看書(58.7%),與朋友聊天、聚會(56.7%),運動(43.2%),逛街( 34%),發呆(21.3%)。在課餘時間,學生最喜歡閱讀的書依次為:小說( 60.2%),閑書(40%),專業書( 20%),哲學(17.4%)。閱讀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自我素質、開拓視野和打發時間。

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與休閑的重要方式,每月上網時間累計為:10~30小時的學生有36.6%,30~ 75小時的有21.4%,76~150小時的有10.3%,150小時以上的有4.9%。使用電腦的主要用途依次為:上網(59.6%),學校課程和作業( 36%),看電影錄像( 27.8%),遊戲(23.4%)。許多學生將電腦作為消遣方式,而不是作為促進專業發展的有力工具。

大學生總體對社會實踐和打工兼職持肯定的態度。52%的學生認為這對於了解社會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10%的學生持觀望態度;3%的學生認為沒有促進;3.7%的學生僅把它作為掙錢的手段。從實踐來看,65%的學生有過打工兼職和主動社會實踐的經曆;其中近4%的學生一直從事兼職和社會實踐活動;35%的學生從來沒有打工兼職。

總體來看,39%的學生對於目前的生活方式是滿意或很滿意的;14.3%的學生持無所謂的態度;46.7%的學生不滿意目前的生活方式。一些人正在積極尋求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與豐富化,一些人生活單調枯燥,生活中缺乏亮點,苦悶彷徨。在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社會,如何汲取眾長,是每一位大學生必須思考、探索與實踐的人生問題。高等教育如何提供優質文化精神與文化環境,積極引導並促進青年的健康成長,是教育改革麵臨的重大問題。

(三)學習分調查

學習分問卷主要調查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動機、方式和策略等方麵。學習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當代大學生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建功立業的基本條件。如何開掘當代大學生的巨大心理潛能,培養真正合格的高素質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等教育的緊迫要求。

調查顯示,65.6%的大學生認為學校的學習“很重要,但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20.9%的學生認為“很重要,是我生活的中心”。可見,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學習的認識是比較客觀的。但也有12%的學生回答“無所謂,隻要拿到畢業證就行了”,反映出學業成就動機不足。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目的非常明確,認為學習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我更自由地選擇我自己的生活方式”(45.6%);“為了讓我生活得更好”( 33.1%);“為了生活,要找工作”(20.9%)。可見,多數學生將學習與未來個人幸福生活聯係起來,不少學生將學習同謀生等同起來,凸顯出學習的工具性目的。一些學生忽視了學習與完善人格的密切關係,忽略了增強學習能力對於提升自我價值與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意義。

43%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自己很注重,一直積極探索和改善學習方法”;31.5%的學生通過“總結考試失敗的經驗”來改善學習方法;21.4%的學生“向師長和學習好的同學請教”;27%的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效率低下,但努力了,總是沒有結果”;17%的學生也能發現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效率低下,但不去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12%的學生根本不考慮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反映學習意誌的一項指標中,33%的學生“製定的計劃往往不能執行”,缺乏韌勁和毅力;36%的學生“不喜歡計劃,隨性而為”。反映出相當多的學生學習質量不高。對於考試複習,41%的學生的臨時抱佛腳,“平時就沒學,完全就依靠考前複習”;也有45%的學生學習態度比較端正,“雖然平時很認真,考前複習也不能馬虎”。32.306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是最有價值的學習方式;40%的被調查者認為校外學習能夠提供給自己一種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