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斂身心,莫走作(1 / 1)

收斂身心,莫走作

國際媒介

作者:觀其

“扶起此心來鬥!”職業新聞人,眼下最缺的就是這種“鬥”的誌氣和勁頭。

今年,媒體上的新聞報道,鬧笑話、不靠譜的事不少。對新聞報道的質量管控,究竟是新聞人不屑還是不會呢?大概都有吧。不屑者,起初會的,日子久了也不會了;本就不會者,看到那些會的也不屑了,也就不以不會為羞恥,反以不會為瀟灑了。

所以如此,是因為被新媒體衝昏了頭,被新技術炫花了眼,覺得做新聞不如玩技術?還是因為身處社會轉型期、改革攻堅期,深感不能負了這偉大時代,心裏眼裏全是重大戰略部署、宏大改革任務,於是乎做新聞也來個“抓大放小”,不再講究“細枝末節”?

比如,瓊粵桂三省區因超強台風受災,中國紅十字會緊急救援,物資中含幾千條棉被。這引來一片嘲諷:“三伏天為何送棉被”、“驢唇不對馬嘴”……可事實是,受災地區晝夜溫差大、濕氣重,棉被能鋪能蓋,確有必要。

比如,克強總理出訪英國和希臘期間,針對一些人懷疑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通過媒體和講話作出了回應。但國內媒體普遍將總理的講話解讀為:保證下限不越過7.5%,下限論替代左右論。難道高層的宏觀調控邏輯有變?對此,財達證券宣宇指出,“7.5%絕對下限”論完全是媒體斷章取義、以訛傳訛,總理的原話是“7.5%左右”。

比如,6月24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13年中央決算的情況。6月25日,一則“國企去年收入超千億 僅65億用於民生”的消息被網站及媒體轉載,國企因“僅僅拿九牛一毛用於民生”而陷入人人喊打之窘境。對此,學者杜建國指出,該報道將“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偷換成了“國企收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與“國企收入”完全是兩回事。民生支出主要依賴的是財政支出,而不是每年才一千億左右的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這“65億”,是國企在繳納巨額稅費後對民生的額外貢獻。

再如,今年1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在第二屆新語絲科學精神獎頒獎典禮上說,關於轉基因農作物及其衍生食品的報道,中國媒體將西方上不了正規媒體的黃色小報內容作為熱點,令人驚訝地不為媒體人所不恥、不為社會所唾棄,而不斷推出成為社會思潮和風波,證明中國媒體質量有很大改進空間。媒體在相關報道前應該做基本的了解,很多信息在Wiki或中文維基就可以獲得,很多問題早已有答案。媒體不動腦筋,不做基本了解,經常讓科學家重複回答同樣的問題。如果科學家天天出來回答,不僅耽誤正常的研究,還可能要發瘋的。

網購“秒殺”成癮並活學活用到新聞工作中,忘了或壓根不知還講什麼“W”、“H”;肆意曲解總理、財長的言論,偷梁換柱為我所用;能讓以理性著稱的科學家發瘋……“本事”不小啊。看來,要講“自信”,中國新聞人是最有資格的。

隻是,這類“本事”這份“自信”背後,我們看到的,是無知者無畏,無心者無畏;是不把新聞真實當回事兒,更談不上“敬業”的核心價值觀。專業的職業新聞人,大事小事公事私事事事關心唯獨在新聞上不用心,技術搞不過新媒體人,鑽研業務比不過熱心的草根網民,是真想作死麼?

不作不死。作,走作,就是越規放縱妄思妄動,還有無事生非、沒事找事的意味。沒事找事,自娛自樂也就罷了,若是拿公器娛樂,豈不是找抽麼?

古人常講“莫走作”,《朱子語類》談及“走作”就有78次。比如《持守》篇,朱熹解釋程子的“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敬主於一,做這件事更不做別事。無適,是不走作。”主一就是專一,“人心萬事之主,走東走西,如何了得!”

朱熹說,聖賢千言萬語,隻要人不失其本心。人隻有個心,若不降服得,精神飛揚,心不在殼子裏麵,做什麼人,如何做得事成!因此,“人常須收斂個身心,使精神常在這裏。似擔百十斤擔相似,須硬著筋骨擔。”

朱熹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敬隻是此心自做主宰處。人常恭敬,則心常光明。”“敬,隻是一個‘畏’字。”“隻是有所畏謹,不敢放縱。如此則身心收斂,如有所畏。”“敬不是萬事休置之謂,隻是隨事專一,謹畏,不放逸耳。”

朱熹還說過一句狠話,“扶起此心來鬥!”和誰鬥?和自己鬥,和走作鬥。這種鬥,才是真敬畏、大敬畏。

敬業鬥中來,專業鬥中來,職業鬥中來。傳統媒體裏的職業新聞人,眼下最缺的,就是這種“鬥”的誌氣和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