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哈爾濱市政府應對水危機的經驗和教訓給人啟示
2005年11月27日晚6時,哈爾濱恢複供水。在缺水危機中苦等了4天的近400萬哈爾濱市民,終於鬆了一口氣。如此嚴重的水危機,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也十分罕見。最初,發生了恐慌和搶購,然而僅僅經過一天時間,全城便恢複了秩序,數百萬市民以令人歎服的勇氣和毅力挺過了難關,這堪稱奇跡。地方政府應對這場公共危機的經驗教訓,給人很多啟示。麵對恐慌,最好的辦法是說實話。
危機來臨之初,這座城市曾一度陷入慌亂之中。從20日中午起,有的市民開始貯存水和糧食;有人不顧夜間的嚴寒,在街上搭起了帳篷;部分市民及外地民工開始離開哈爾濱,導致公路、民航、鐵路客流大增。人們聽到了“地震”和“水汙染”的傳言,卻沒有得到官方證實,傳言越來越多。21日中午,得知汙染水團將於30小時內抵哈、危機已迫在眉睫的哈爾濱市政府向社會發布公告,全市停水4天,理由是“要對市政供水管網進行檢修”。
這顯然無法讓民眾信服,沒人會相信檢修管道不分區進行,而是一下子停掉全市的供水。結果,公告發布後,市民開始了大規模的搶購。越來越多的市民覺得這個公告可能與地震有關。當日下午,超市、批發部等處的交通也開始嚴重擁堵。當日,哈爾濱市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在電視上以“檢修管道”的名義發公告的同時,組成300個小組深入社區,告知市民江水汙染的實情,動員大家貯水。當日午夜,省、市政府決定向媒體公布真相。22日晨,第二份公告發出,證實了上遊化工廠爆炸導致鬆花江水汙染的消息。為了方便居民儲水,市政府在同日又發出了一個公告。針對一件事,兩天發布三個市政府公告,哈爾濱史無前例。
市民心裏有了底,慌亂局麵很快緩和下來。當地領導對此深有感觸:“為了群眾,更要相信群眾。”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4日起,每天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停水後的重要信息,讓百姓在第一時間了解實情。省環保局也以每天兩次的頻率,通過媒體通報汙染變化情況。通報和說明盡可能做到了通俗易懂。停水前,很多群眾拿不準家裏仍在出水的自來水是不是已經受了汙染。市供排水集團負責人在電視上解釋時,不用複雜的科技術語,而是這樣說:“自來水管裏隻要能流出水來,就可以飲用,就是安全的。”不久,曾在一夜之間漲到全價的離哈機票重新恢複了打折,許多原本打算離哈的市民前來退票。市民王亮說:“這幾天我親身感受到了政府處理水汙染事件的力度,而且有關部門也公告哈爾濱市不會發生地震,心裏不慌了,決定退票不走了。”正如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說,這樣一個範圍之大、時間之長、哈爾濱市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危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隻有向群眾說實話,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萬眾一心,共渡難關。
穩定市場,才能穩定人心。21日下午,記者在哈爾濱一些商店、超市看到,很多市民在爭相搶購飲用水。在道裏區麥德龍超市,擺放瓶裝礦泉水的貨架已是空空蕩蕩。服務員說,有的顧客甚至一次買了5000元的礦泉水。在香坊區一家社區食雜店裏,市民袁女士非常氣憤:“剛才還12元一箱的礦泉水,轉眼就漲到了20元,最後竟然給多少錢也不賣了,這不是發國難財嘛?!”群眾搶購商品、商販哄抬物價,是危機時期常見的現象,也是加劇社會恐慌最具煽動力和破壞力的因素之一。數月前,遭受颶風襲擊的美國南部幾個城市就曾飽嚐其害。為穩定市場,此次遭遇水危機的哈爾濱市政府采取了多種手段。哈爾濱市副市長史文清說,百姓親眼看到水充足,自然心裏不發慌。所以政府必須保證市場飲用水供給充足,才能占據主動。穩定市場,先要控製水資源。21日市政府發布的第一份公告,就要求市內洗浴、洗車等高耗水行業從21日起停止用水。
穩定市場,必須保障供給。21日晚,市政府緊急通知附近的“冰露”、“娃哈哈”、哈藥總廠等大型礦泉水、純淨水生產企業,把所有貨物控製起來,連夜組織車輛運往哈爾濱。這些企業的飲用水產能共計每天2500噸,全部滿負荷運轉。同時,向沈陽市政府緊急求援。第二天,沈陽的10車皮、1300噸礦泉水運抵哈爾濱。當天下午,全市多數超市和商場就結束了飲用水斷貨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