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苦撐敗局(1 / 3)

第一節 做起了蔣李之間的“調停人”

太原和大同的相繼解放,標誌著閻錫山苦心孤詣多年經營的老本已經徹底輸光。這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對一直以充當“反共堡壘”自我標榜的閻錫山來說,無疑是很沒麵子的事。為了替自己挽回一點麵子,閻錫山煞費苦心地編造了一個“五百完人殺身成仁”的現代神話。

太原城被圍之初,閻錫山就以“田橫五百士”號召他的所謂“五百基幹”,“誓死保衛太原,不成功,便成仁”。太原總攻戰發起後,五人小組成員梁化之,攜閻慧卿在太原綏靖公署鍾樓下的地下室內自殺焚屍,履行了閻錫山“不作俘虜,屍體不與共匪相見”的訓示。與此同時,還有特警處徐端等特務人員數十人分別在各處自殺殉葬。

預設的結果是:田橫五百士般的五百基幹誓死保衛太原;現實的情況是:數十人在走投無路之時自覺不自覺地殉葬。拚湊起來,在閻錫山口中就成了五百完人殉太原的慘烈故事。為了把文章做足,閻錫山煞有介事地上報國民黨中央,促成“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191次會議議決褒揚”,立法院議決擇地建立“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之後,又通過行政院撥專款在台北圓山建起了一座“招魂塚”。

與此同時,雖然已經輸掉了全部本錢,閻錫山仍然不甘心就此退出曆史舞台,因為他還有資曆、名望,以及三十多年政治生涯所產生的影響力。憑借這一切,他還能謀求政治生命的繼續。1949年2月和4月,閻錫山曾兩次麵見蔣介石用意就在於此。

蔣介石與李宗仁的權力爭奪為閻錫山後山西時代的開啟提供了契機。在1948年5月的總統、副總統選舉中,李宗仁因違背蔣介石的意願,執意參加副總統競選,激化了與蔣介石的矛盾。次年1月21日,蔣介石在軍事連連失敗、美國支持減弱的打擊下,宣布引退。依例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蔣介石表麵雖然引退,然而對國民黨的控製絲毫沒有放鬆,軍政大權仍由其一手操縱,李宗仁莫之奈何。正在這時,閻錫山回山西而不能,被迫滯留(南)京滬。適逢其時,便周旋於其中,做起了和事佬。

據蔣經國說,閻錫山在妙高台和蔣介石談起過今後黨、政、軍等改造的意見,認為“應整飭紀綱,實行檢查,惟效用人,惟效繩人,以提高行政效率”。同時也涉及敏感的行政院長人選,行政院、立法院遷廣州等問題。蔣還要閻“多做團結工作”,說“你的話大家容易接受”。

兩次麵蔣返抵南京後,閻錫山都與李宗仁互通聲氣。南京解放後,李宗仁因蔣介石在背後掣肘,致和談受阻,府院矛盾加劇,政局不可收拾,宣稱“急流勇退,以謝國人”,徑飛“桂林舊地”。此時,本擬由上海飛台北的閻錫山,應蔣介石所請,改飛廣州。接著,他兩次往返於蔣李之間,再盡調停之責。

能在總統、副總統之間充當“調人”,使閻錫山在失意中又找回了幾分得意。為表達這種複雜的心情,他以《過廣州海珠橋感賦》為題,賦詩一首:“鋼骨水泥兮,合則兼牢;勞燕分飛兮,孤鳴啾啾;大川利涉兮,賴此宏橋。”

在閻錫山馬不停蹄的穿梭奔波下,麵對時局的江河日下,蔣介石、李宗仁暫時互相讓步。5月7日,閻錫山偕朱家驊、陳濟棠二次到桂林,向李宗仁轉達蔣介石對其力爭自主權的“六項要求”的批複意見:“完全同意,一切權力交出,五年之內亦不複問政治。”李宗仁順階而下,表示同意赴廣州視事。8日,閻錫山與李宗仁等同機飛廣州。

第二節 發起“反侵略大同盟”

1949年4月26日,閻錫山從上海直飛廣州。下午5時半抵達白雲機場。閻錫山到廣州後,頻頻接受記者采訪,發表對時局的看法。他住的地方也是賓客盈門。在所有的講話中,閻錫山的論調隻有一個,就是“集中全民力量,堅持反共戰鬥”。

5月13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推舉他與吳鐵城、李文範、吳忠信、白崇禧、王寵惠、陳濟棠等七人成立小組委員會,研究加強團結計劃。這個小組委員會,本是一個清議性的機構,但政治上極其敏感的閻錫山,卻要以此為契機繼續施展他的抱負。

5月15日,閻錫山出席在廣州文德路留德同學會召開的集會,有鄒魯、吳鐵城、朱家驊、陳立夫等50餘人參加,並被公推擔任主持。集會的議題是討論如何愛國反共。會上,他由加強團結計劃的話題,進一步借題發揮,大談反共救國。會議決定建立反共救國組織,由閻錫山等人負責起草章程。

閻錫山軍事反共沒有招數,但說起反共的政治理論來卻是一套一套的。所以,起草反共救國組織章程,可以說是既駕輕就熟,又樂於為之。首先他將組織名稱定為“中國反侵略大同盟”,意指以反對共產主義侵略中國為己任。其次他設計的組織一是要利用CC派上層分子一起出麵發起(加強政治號召力);二是要抓住兩廣的實力派(軍事上有辦法);三是要發展民社黨、青年黨等其他黨派成員(體現廣泛性);四是要立足民間,利用士紳、工商界聞人,以至於幫會頭目(地方上有辦法);五是要爭取國際的聲援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