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閻錫山,一個成長於滹沱河邊的農村青年,既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可資利用的巨額財富;既非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在家庭破產、生活無著的背景下,棄文習商;18歲時又棄商從武,進山西武備學堂;21歲赴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兩所知名的軍事院校。因追隨孫中山進行反清革命,光複太原,一躍成為山西都督,從此雄踞三晉三十八年。在家底輸光之後,又夤緣時會,乘勢而起,做了國民政府的一任行政院長。這在民國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何以得此?換句話說,閻錫山的成功靠的是什麼呢?依筆者二十餘年來對這個問題的關注與探究,竊以為大概可以歸之於這樣幾點。

首先,閻錫山是一個有膽魄的人。他少懷大誌,敢作敢為。義和團運動時,年僅17歲就出任“糾首”,為解決經費問題,居然能私取繼母陳秀卿首飾典當。這是同齡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後來,因不能滿足於重複放羊—掙錢—娶妻—生子—再放羊—再掙錢的宿命,勇闖省城,毅然報考武備學堂,如此等等,沒有過人的膽魄是萬萬不成的。

其次,閻錫山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的人。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同盟會。巡撫大人“專心學習”,“以圖報效”,“萬不可接近革命黨人,聽信邪說,誤入歧途”的告誡言猶在耳,他就接受“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民族民主革命綱領,加入同盟會。他的許多名言,諸如“亡國之民,不如喪家之犬”;“當兵、納稅、受教育是國民的三大義務”;“國民教育是人群之生命”;“交通乃文明之導線”等等,無不是站在戰略的高度去認識社會和人生的。

再次,閻錫山是一個有毅力的人。讀私塾時他博聞強記,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國學基礎,“四書五經多能隨口道出,綱鑒大事亦知概略”。20世紀30年代的山西,經濟基礎是相當薄弱的。閻錫山是最早認識到“要想富,先修路”這個道理的一批中國人之一。因此,為了修成貫通山西的同蒲鐵路,他下了最大的決心,用的是一種原始積累的精神。三年之中,既沒有向外國銀行貸款,也沒有中央財政的支持,僅憑山西一省之力,使一條“最經濟的鐵路”縱貫山西,沒有超常的毅力是難以想象的。也正因為如此,閻錫山修鐵路那叫一個“摳門”,用自己養的軍隊做小工,搞的是“兵工築路”,隻管飯不領薪水;由擅長修路的和尚邊爾旺負責攻堅克難,“出家人不愛財”,留名即可;工程預算精確到一袋水泥……

複次,閻錫山是一個懂得變通,能屈能伸的人。北洋政府統治初期,在大總統袁世凱咄咄逼人,對革命黨都督必欲去之而後快的形勢下,他以孫中山先生“北方環境與南方不同,你要想盡方法,保守山西這一革命基地”的囑咐為托詞,以碌碌無為示人,避其鋒芒,但求保全。中原大戰失敗後,他及時宣布下野,偃旗息鼓,避居大連,檢討反省,韜光養晦。能屈能伸莫過如此。所以他常說:“需要就是合理,存在就是合法。”

最後,閻錫山是一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太原光複之初與吳祿貞共商合組“燕晉聯軍”、北伐軍到武漢時宣布易幟、紅軍東征後及時改弦更張、成立與改組犧牲救國同盟會、組建山西新軍……一次次機遇他都不會輕易放過。至於後來的事態演變那就另當別論了。

此外,閻錫山一貫的做法是既算政治賬,也算經濟賬。初掌省政時,自感實力不足以爭雄於世,“保境安民”,埋頭建設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一味地在政治上強出頭,那麼以後的曆史是一定會改寫的。中原大戰的失敗,有人歸咎於閻錫山的不舍錢財,既不能滿足馮玉祥國民軍的軍需供應,又不肯出大價錢收買張學良。殊不知這也正是閻錫山既算政治賬又算經濟賬,不願意因此把山西這點家底全部敗光的結果。至於解放戰爭時的不惜一切,那是因為在他的認識裏,國民黨和共產黨之爭,爭的不是“賣貨”而是“賣貨場”,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你死我活的鬥爭。

以上所言,不揣譾陋,惟願與識者共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