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三式(2 / 3)

今列侯或有德宜子民,而道不得施(一);或有凶頑醜(二),不宜有國,而惡不上聞(三)。且人情莫不以己為賢而效其能者,周公之戒,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四)。詩雲:"駕彼四牡,四牡項領。(五)"今列侯年以來,宜皆試補長吏墨綬以上,關內侯補黃綬,(六)以信(七)其誌,以旌其能(八)。其有韓侯、邵虎之德(九),上有功於天子(一0),下有益於百姓,則稍遷位益土,以彰有德(一一)。其懷奸藏惡尤無狀者(一二),削土奪國,以明好惡。

(一)白虎通封公侯篇雲:"擇賢而封之,使治其民,以著其德,極其才。上以尊天子,備蕃輔;下以子養百姓,施行其道。"

(二)脫一字。

(三)漢書王吉傳諫昌邑王賀雲:"恩愛行義孅介有不具者,於以上聞,非饗國之福也。"張敞傳顏師古注:"上聞,聞於天子也。"按漢書景帝子河閑獻王傳:"有司奏元殘賊不改,不可君國子民。"趙敬肅王彭祖傳:'彭祖取淖姬,生一男,號淖子。彭祖薨時,淖姬兄為漢宦者。上召問:"淖子何如?"對曰:"為人多欲。"上曰:"多欲不宜君國子民。"'外戚傳雲:"霍光以許皇後父廣漢刑人,不宜君國。""君國子民"蓋亦漢時律令文,語本湯征,見史記殷本紀。

(四)論語。鐸按:趙岐注:"以,用也。"

(五)節南山。毛傳:"項,大也。"箋雲:"四牡者,人君所乘駕。今但養大其領,不肯為用。喻大臣自恣,王不能使也。"此引詩以明大臣怨乎不以,則以四牡項領而靡所騁,喻賢者有才而不得試,與鄭氏異誼。蓋本三家詩說。中論爵祿篇雲:'君子不患道德之不建,而患時世之不遇。詩曰:"駕彼四牡,四牡項領,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傷道之不遇也。'新序雜事五雲:'處勢不便,豈可以量功校能哉!詩不雲乎?"駕彼四牡,四牡項領。"夫久駕而長不得行,項領不亦宜乎!'隸釋堂邑令費鳳碑雲:"退己進弟,不營榮祿,棲遲曆稔,項領滯畜。"易林履之剝、否之屯、噬嗑之歸妹、未濟之明夷並雲:"名成德就,項領不試。"抱樸子嘉遁篇雲:"空穀有項領之駿者,孫陽之恥也。"勖學篇雲:"項領之駿,騁跡於千裏。"博喻篇雲:"兩絆而項領,則騏騄與蹇驢同矣。"誼並與此同。鐸按:劉向習魯詩,故陳喬樅魯詩遺說考雲:"中論語意與新序同,皆本魯詩之義。"又陳奐雲:"此非獨三家詩義則然。毛傳質略,當亦謂賢者懷材莫用,靡所騁馳也。鄭箋非傳意。"

(六)漢書百官公卿表雲:"爵十九關內侯,二十列侯。"又雲:"凡吏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

(七)"信"讀為"申"。鐸按:以"信"為"申",上篇兩見。

(八)周語韋昭注:"旌,表也。"

(九)詩韓奕、江漢。"邵"今作"召"。

(一0)"子"舊作"下"。

(一一)書皋陶謨雲:"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彰"與"章"義同。

(一二)"懷奸"亦漢時律令文。漢書孫寶傳:"劾奏立、尚懷奸罔上。"翟方進傳:"方進劾立懷奸邪,亂朝政。"又奏立黨友後將軍朱博、钜鹿太守孫閎、故光祿大夫陳鹹,"皆內懷奸猾"。元後傳:"解光奏曲陽侯根內懷奸邪,欲筦朝政。"晉語雲:"使百姓莫不有藏惡於其心中",韋昭注:"人懷悖逆也。"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元年詔:"刺史明加督察尤無狀者",章懷注:'無狀,謂其罪惡尤大,其狀無可寄言,故雲"無狀"。'且夫列侯皆剖符受策(一),國大臣也,雖身在外,而心在王室(二)。宜助聰明與智賢愚(三),以佐天子(四)。何得坐作奢僭,驕育負責(五),欺枉小民,淫恣酒色,職為亂階(六),以傷風化而已乎(七)?詔書橫選,猶乃特進(八),而不令列侯舉(九),此於主德大洽,列侯大達(一0),非執術督責總覽獨斷禦下方也(一一)。今雖未使典始(一二)治民,然有橫選,當循王製,皆使貢士,不宜闕也。

(一)史記高祖紀:"六年,乃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釋名釋書契雲:"漢製,約敕諸侯曰冊。"說文雲:"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冊"與"策"同。周禮大宗伯:"王命諸侯則儐",鄭注:"儐,進之也。王將出命,假祖廟,立依前,南鄉。儐者進當命者,延之命使登,內史由王右以策命之。降,再拜稽首,登,受策以出。"

(二)書顧命雲:"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三)句有誤字。淮南子主術訓雲:"群臣輻湊並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者,則君得所以製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國之道明矣。"俞樾雲:'"愚"字衍文也。"與"讀為"舉",古字通用。言宜舉智賢以佐天子也。下文雲:"當循王製,皆使貢士。"可證其義。'鐸按:俞讀"與"為"舉"是也。下文:"而不令列侯舉",亦其證。

(四)詩六月。

(五)"育"蓋"贏"字之壞。大戴禮曾子製言上篇雲:"富貴吾恐其贏驕也。"字亦作"盈"。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雲:"驕盈無厭。"淮南厲王傳雲:"驕盈行多不軌。"敘傳雲:"武安驕盈。"又雲:"常山驕盈。"鐸按:"負責"詳斷訟篇。"責"與"債"同。

(六)詩巧言。

(七)漢書韓延壽傳雲:"既傷風化,重使賢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按景十三王傳:'趙王曰:"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稱為藩臣?"'此文本之。

(八)後漢書左雄傳雲:"特選橫調,紛紛不絕。"楊震後秉傳雲:"秉上言:自頃所征,皆特拜不試。"又雲:"時郡國計吏多留拜為郎。秉上言:宜絕橫拜,以塞覬覦之端。"李固傳雲:"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時皆特拜,不複選試。""橫選特進"猶雲"特拜橫拜"也。

(九)"舉"下當脫"士"字。鐸按:此疑本作"與士"。與、舉古字通,思賢篇"與直"及上文"與智賢愚",俞氏並讀"與"為"舉",是其例。因借"與"為"舉",寫者不達,遂誤合"與士"二字而為"舉"字耳。

(一0)兩"大"字疑當作"未"。一切經音義六引蒼頡篇雲:"洽,遍徹也。"

(一一)漢書公孫弘傳對策雲:"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晁錯傳:"上書言: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於萬世之後者,以知術數也。"史記李斯傳雲:"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又雲:"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後漢書光武帝紀雲:"明慎政體,總攬權綱。""覽"即"攬"之省。

(一二)"始"當作"司"。

是誠封三公以旌積德(一),試(二)列侯以除素餐,上合建侯之義(三),下合黜刺之法。賢材任職,則上下蒙福(四),素餐委國(五),位無凶人(六)。誠如此,則諸侯必內思製行而助國矣。(七)今則不然,有功不賞,無德不削,甚非勸善懲惡(八),誘進忠賢(九),移風易俗之法術也(一0)。

(一)書盤庚雲:"汝有積德。"鐸按:"是"猶"是故"也。大戴禮哀公問於孔子篇:"是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禮記哀公問篇作"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是其證。

(二)"試"舊作"誠"。鐸按:涉上"誠"字而誤。

(三)易屯:"利建侯"。鐸按:"建侯"已見忠貴篇。

(四)後漢書竇融傳光武賜書雲:"內則百姓蒙福。"鐸按:"則"字疑當在"賢"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