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忠貴(2 / 3)

(一)注見賢難篇。

(二)僖二年左傳雲:"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鐸按:晉語二作"天奪其鑒"。"其"猶"之"也。荀子君道篇:"然而求卿相輔佐,則獨不若是其公也。"韓詩外傳二"其"作"之",是"其"與"之"同也。他例詳經傳釋詞卷五、卷九。

(三)王先生雲:'"鑒明"當依本傳作"明察",鑒、察形近而訛。'繼培按:"鑒"蓋"賢"之誤,漢書五行誌雲:"人君有賢明之材,畏天威命。"王褒傳雲:"世必有聖知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

(四)"捐"舊作"損",據傳改。

(五)孟子雲:"此之謂失其本心。"

(六)史記伍子胥傳雲:"疏骨肉之親。""辟"讀為"嬖"。漢書佞幸傳讚雲:"咎在親便嬖。"

(七)鹽鐵論散不足篇雲:"百姓或短褐不完,而犬馬衣文繡。"說苑正諫篇:'咎犯曰:"民有饑色,而馬有粟秩。"'(八)史記孟嚐君傳雲:"仆妾餘粱肉,而士不厭糟糠。"

(九)漢書貢禹傳雲:"祿賜愈多,家日以益富。"一切經音義一引三蒼雲:"猾,黠惡也。"史記貨殖傳雲:"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一0)史記平準書雲:"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而不可食。"高祖紀雲:"實不持一錢。"田敬仲世家雲:"田常複修厘子之政,以大鬥出貨,以小鬥收。"禦覽八百四十"一鬥"作"一升"。按此文即墨子尚同上篇所雲;"腐餘財,不以相分。"

(一一)管子霸言篇雲;"富而驕肆者複貧。"

(一二)說文雲:"償,還也。""債"本書多作"責",責、債古今字。鐸按:漢書宣元六王傳淮陽憲王傳:"舅張博言負責數百萬,願王為償。"師古注:"責,謂假貸人財物未償者也。"漢時驕貴多假貸於民,其實勒索也。事亦見三式、斷訟篇。

(一三)毛詩角弓序雲:"骨肉相怨。"鄭玄詩箋雲:"骨肉之親相疏遠,則以親親之望,易以生怨。"按怨、望同義,史記陳餘傳:'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索隱雲:"望,怨責也。"鐸按:說文:",責望也。"書傳通以"望"為之。漢書文三王傳梁孝王傳:"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景十三王傳江都易王傳:"建恐誅,與其後祝詛上,語怨望。"陳湯傳:"海內怨望。""怨望"二字平列。

(一四)晏子春秋諫下雲:"不顧細民。"昭元年左傳雲:"民無謗讟。"鐸按;宣十二年左傳注;"讟,謗也。""謗讟"亦二字平列。

曆觀前世貴人之用心也,與嬰兒等(一)。嬰兒有常病,貴臣有常禍(二),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過。嬰兒常病,傷飽也;貴臣常禍,傷寵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三);人君常過,在不能已於驕臣(四)。哺乳太多(五),則必掣縱而生(六);貴富太盛,則必驕佚而生過(七)。是故媚子以賊其軀者,非一門也;驕臣用滅其家者,非一世也(八)。或以背叛橫逆不道(九),或以德薄不稱其貴。文昌奠功,司命舉過(一0),觀惡深淺,稱罪降罰,或捕格斬首(一一),或拉髆掣胸(一二),掊死深阱(一三),銜刀都市(一四),殭屍破家,覆宗滅族者,皆無功於民氓者也。而後人貪權冒寵,蓄積無極(一五),思登顛隕之台(一六),樂循覆車之跡(一七),願裨福祚(一八),以備員滿貫者(一九),何世無之﹖(一)"與嬰"二字舊空,據程本。釋名釋長幼雲:"人始生曰嬰兒。胸前曰嬰,抱之嬰前,乳養之也。"

(二)"貴臣"程本作"貴人"。按本傳及意林並作"貴臣",下同。

(三)詩思齊毛傳:"媚,愛也。"

(四)後漢書陳元傳雲:"人君患在自驕,不患驕臣。"

(五)漢書賈誼傳雲:"抱哺其子",顏師古注;"哺,也。"

(六)說文手部:",引縱曰。"部:"瘛,小兒瘛瘲病也。"戴侗六書故雲:"瘛瘲謂小兒風驚,乍掣乍縱。掣,搐也;縱則掣而乍舒也。"玉篇雲:",小兒瘨病。"按素問大奇論雲:"瘛筋攣。"鐸按:今謂小兒驚風,漢書藝文誌有瘲瘛方三十卷,即治此病者。

(七)趙策:公子牟曰:"貴不與富期而富至,富不與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與驕奢期而驕奢至,驕奢不與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成六年左傳雲:"國饒則民驕佚。"鐸按:史記貨殖傳:"遊媚貴富。"

(八)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篇雲:"忘義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賊其身,而禍其家。""賊軀"猶"賊身"。漢書梅福傳雲:"漢興以來,社稷三危,呂、霍、上官,皆母後之家也。親親之道,全之為右,當與之賢師良傅,教以忠孝之道。今乃尊寵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驕逆,至於夷滅,此失親親之大者也。"此文意與彼同。

(九)橫逆不道,即述赦篇所雲"大逆不道"也。漢書陳湯傳雲;"不道無正法,以所犯劇易為罪。"大逆,不道之劇者。

(一0)史記天官書雲:"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四曰司命。"禮記祭法:"司命",鄭注:"司命主督察三命。"疏雲:'皇氏雲:"司命者,文昌宮星。"'白虎通壽命篇雲:"隨命者,隨行為命,欲使民務仁立義無滔天,滔天則司命舉過,言則用以弊之。"後漢書張衡傳章懷注引春秋佐助期曰:"司命神名為滅黨,長八尺,小鼻,望羊,多髭,瘦,通於命運期度。"

(一一)後漢書劉盆子傳章懷注:"相拒而殺之曰格。"按漢書馮奉世後野王傳:"池陽令並素行貪汙,野王部督郵掾趙都按驗,得其主守盜十金罪,收捕。並不首吏,都格殺。"顏師古注:"不首吏,謂不伏從收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