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本政(2 / 3)

(一)劉向封事雲:"讒邪進則眾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則政日亂,故為否。否者,閉而亂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則政日治,故為泰。泰者,通而治也。"

(二)易萃彖曰:"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三)""即"契"字。後漢書方術傳第五倫令班固為文薦謝夷吾曰:"臣聞堯登稷、契,政隆太平;舜用皋陶,政致雍熙。"鐸按:程本""作"禹",訛。"稷"亦見三式篇。

(四)詩十月之交。"踽"今詩作"楀"。鐸按:蹶、楀皆周幽王臣。"楀"集韻引詩作"",漢書古今人表作"萭"。此作"踽",蓋與"蹶"字相連而誤為足旁。

(五)論語。

(六)見史記秦始皇紀。鐸按:"以"猶"與"也,下句同。

(七)灌嬰、樊噲、黥布、彭越也。並見史記。

(八)漢書遊俠傳序雲:"眾庶樂其名跡,覬而慕之。"

遠跡漢元以來(一),驕貴之臣,每受罪誅(二),黨與在位,(三)幷伏辜者(四),常十二三。由此觀之,貴寵之臣,未嚐不播授私人進奸黨也(五)。是故王莽與漢公卿牧守奪漢,光武與漢之遺民棄士共誅。如貴人必賢而忠(六),賤人必愚而欺,則何以若是?

(一)漢書賈誼傳雲:"竊跡前事",顏師古注:"尋前事之蹤跡。""跡"與"跡"同。漢元,謂漢元年。漢書平帝紀元始五年詔曰:"漢元至今。"律曆誌雲:"黃帝調律曆,漢元以來用之。"

(二)漢書王嘉傳雲:"往者,寵臣鄧通、韓嫣驕貴失度,逸豫無厭,小人不勝情欲,卒陷罪辜。"

(三)管子八觀篇雲:"請謁得於上,則黨與成於下。"

(四)詩雨無正雲:"既伏其辜。"

(五)管子明法解雲:"群臣以虛譽進其黨。"後漢書仲長統傳昌言法誡篇雲:"權移外戚之家,寵被近習之,親其黨類,用其私人,內充京師,外布列郡。"

(六)呂氏春秋重己篇雲:"人主、貴人",高誘注:"貴人,謂公卿大夫也。"

自成帝以降,至於莽,公卿列侯,下訖令尉(一),大小之官,且十萬人,皆自漢所謂賢明忠正貴寵之臣也。莽之篡位,惟安眾侯劉崇、東郡太守翟義思事君之禮,義勇奮發(二),欲誅莽。功雖不成,誌節可紀(三)。夫以十萬之計,其能奉報恩(四),二人而已。由此觀之,衰世群臣誠少賢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爾(五)。故曰:治世之德,衰世之惡,常與爵位自相副也。

(一)續漢書百官誌雲:"縣萬戶以上為令,不滿為長。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

(二)漢書陳湯傳雲:"策慮愊億,義勇奮發。"

(三)漢書元後傳雲:"莽為攝皇帝,改元稱製,宗室安眾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惡之,更舉兵欲誅莽。"義見翟方進傳。鐸按:劉崇與相張紹謀誅莽,語在莽傳。

(四)"奉"下脫一字。按救邊篇雲:"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懷義恩也。"此當雲"奉上報恩"。鐸按:邵本臆補"國"字。

(五)鹽鐵論褒賢篇雲:"其位彌高而罪彌重,祿滋厚而罪滋多。"

孔子曰:"國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國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一)。"詩傷"皎皎白駒,在彼空穀"(二),"巧言如流,俾躬處休(三)。"蓋言衰世之士,誌彌潔者身彌賤,佞彌巧者官彌尊也。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四),同明相見,同聽相聞,惟聖知聖,惟賢知賢(五)。

(一)論語"國"俱作"邦",此避高祖諱。列女傳柳下惠妻傳亦作"國"。

(二)白駒。

(三)雨無正。

(四)易係辭上傳。

(五)分、聞、賢韻。韓詩外傳五雲:"同明相見,同音相聞,同誌相從,非賢者莫能用賢。"漢書元後傳:'成帝謂王章曰:"惟賢知賢,君試為朕求可以自輔者。"'魏誌杜襲傳:'襲曰:"夫惟賢知賢,惟聖知聖。"'蓋本此。

今當塗之人(一),既不能昭練賢鄙(二),然又卻於貴人之風指(三),脅以權勢之屬托(四),請謁闐門(五),禮贄輻輳(六),迫於目前之急,則且先之(七)。此正士之所獨蔽,而群邪之所黨進也。

(一)鐸按:"當塗"注見明闇篇。

(二)鐸按:文選月賦注引埤蒼:"練,擇也。"爾雅釋詁:"柬,擇也。""練"即"柬"之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