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豬肉與每個人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豬肉的價格已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物價的指數增長與否的標杆,從古至今豬肉都是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主要肉食品。
下麵,我們來講幾個以豬為食材的菜肴故事,讓我們在“食其然”的同時更能知其然。
我們先說說“東坡肉”吧。
傳說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的時候,經常到民間察看了解民情。他帶領百姓修水利,疏通湖泊,築堤建橋,蓄水灌田,造福百姓,因此深受百姓愛戴。有一次,他體察民情,去了很長時間,一直到臘月二十三才回到杭州。老百姓十分感動,大家決定殺幾頭豬送給蘇東坡,蘇東坡見盛情難卻,就將肉留下來。他把肉切成大塊,放上蔥、薑,加上酒、糖、醬油燜製,做好了回送給老百姓吃,大家都覺得特別好吃,從此以後就有了盛傳的“東坡肉”。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蘇東坡被貶官到湖北黃岡時,常和友人一起飲酒賦詩,日子過得很清閑。回到家裏以後,親自下廚招待賓客。當時豬肉比較便宜,買回以後用文火煨上豬肉,便與客人下棋,直到棋局分出勝負才想到揭鍋看肉,一看豬肉色澤鮮豔,香氣濃鬱,香酥可口,糯而不膩,他把這種做法教給當地的農民,深受人們的喜愛。為此蘇東坡還寫詩《食豬肉》記之。“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不解煮就是不會煮)慢著火,少著水,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是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兩則都是有關東坡肉的傳說。下麵我們來介紹一款特色的豬蹄——醞紮蹄。
廣東省佛山醞紮蹄,五香和味,皮爽肉脆,很有特色。醞是用慢火浸煮的意思。把豬腳開皮抽去腳筋和骨頭,然後用肥豬肉夾著瘦肉包紮在豬腳皮內醞製,因用水草紮著醞製,所以叫醞紮蹄。
這道美食也有一小段故事。《佛山市誌》記載:清朝乾隆年間佛山有一個“和記豬肉店”。傳說一位從廣州來佛山巡視的巡撫大人,工作到深夜有些餓了,命差役買夜宵,茶樓酒館都已關門了,差役隻好在“和記豬肉店”買了醞豬蹄回去。巡撫吃後大加稱讚,稱這味道深入人心。後來“和記肉店”改成“得心齋”,得心醞豬蹄出了名,各地都到這裏買醞豬蹄。後來又發明了一種做法是醞紮豬蹄,味道鮮美。每天的銷量超過百罐,還遠銷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一帶的國家。
再說一款名菜,就是江蘇宿遷的黃狗豬頭肉。這道菜色澤紅潤、香味濃鬱、肥而不膩、爛而不糜、味純鮮嫩,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了。傳說一次乾隆皇帝到宿遷城私訪。中午皇上感到肚子有點餓了。他和隨行人員來到東大街,聞著誘人的肉香,走到一家賣豬頭肉的小酒館,要了一盤豬頭肉,品嚐以後覺得此店的豬頭肉真不錯。當時乾隆皇帝擊打著桌子讚歎道:“好吃,好吃,真乃好菜!”於是吩咐身邊的侍衛叫來店家,問道:“你姓什麼,叫什麼?”店主人答道:“客官,小人姓黃,名三,人稱黃狗”。乾隆一聽哈哈大笑說:“黃狗,你的名字太難聽了,不過,你黃狗的豬頭肉倒是真好吃。”乾隆皇帝走了以後,黃三才知道剛才稱讚他的豬頭肉好吃的人是當今皇上。黃三靈機一動,不妨把自己的小酒館改名為“黃狗豬頭肉館”。從此這道菜出了名,可以想象店主人黃三的生意也一定是不錯的,說不定還發了大財。
現在時代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對於養生越發的重視了,少吃肉,多吃水果蔬菜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大魚大肉已不是人們的追求目標,老百姓追求的是怎樣吃得健康。
§§第三章 生肖豬的科學文化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