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生肖豬的曆史起源(2 / 3)

1.野豬馴化為家豬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野豬能飼養馴化為家豬,需要幾個條件。

首先,是有固定的食物來源和充足的水源。野豬吃得很多,必須有足夠的食物供給它,它才能活下來。豬是雜食動物,要想讓它健康的成長,食物的種類也不能單一。

其次,是對環境的要求。要在相對穩定封閉的環境中繁殖,最起碼要有豬舍、豬圈,或是搭蓋棚子等。

再次,優化品種也很重要。在飼養過程中,對生長速度是有要求的。對那些生長速度慢的野豬要及時淘汰,留下優良的品種。

最後,還要對野豬的野性加以馴化,改變它們的野性,使它們性情溫順、不易發怒、不易驚慌。

以上四個條件都達到了,馴化也就成功了。

2.誰是野豬馴化為家豬的馴化人

養豬始於農人,始於女人。在原始部落中,男子在捕獵時把活捉的小野豬交給在部落中負責采集、耕種植物的女人來馴養,所以是部落中的女人發明了農業、種植業。她們喂養野豬,負責把它們馴養成家豬,在這一馴化過程中做出了偉大貢獻,是她們具體實施了野豬馴化為家豬的全過程。

3.野豬馴化為家豬的目的是什麼

人類祖先馴化野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儲備食材,在惡劣天氣不能出去打獵時也能果腹,不至於挨餓,這是一種本能的需要。在原始社會的肉食品中,豬肉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個目的就是祭祀和做宗教儀式時當作祭品用。遠古時代,先人們非常講究祭祀活動,此時,宗教也慢慢興起。不管是宗教儀式,還是祭祀活動,都少不了祭品。那時候的人們對神的崇拜非常虔誠,在儀式過程中所供奉的祭品,必須是他們生活中最好的。祭品中首選就是豬,然後才是牛、羊或其他動物。

第三個目的就是增添生活樂趣。讓這些被馴化的動物作為寵物陪伴在身邊,幫助人們做事情,或是和這些動物玩耍。部落中的女人通過飼養動物,激發她們的母愛,她們疼愛這些小動物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那些小豬仔、小羊羔、小狗也漸漸成為當時人們喜愛的寵物。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4.野豬被馴化為家豬的飼養方式有哪些

野豬飼養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和穩定的環境。人類由遊牧生活慢慢變成定居生活,這一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野生動物馴化起到了保障作用。

野豬的飼養馴化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圈養,這是古代先民發明的一種野豬馴化的主要方式。中國的這種圈養方式對於世界馴養野豬的發展演變史具有重要貢獻。在6000多年以前的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原始村落遺址中,發現了兩個圈欄,經過考證,極有可能就是先民養豬的地方。這個發現比《荷馬史詩》記載的牧場養豬的情景早了3000多年。

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對圈養豬的文字記載。《荀子·榮辱》篇注:“豢,圈也,以穀食於圈中。”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把“豢”字解釋為:“豢,以穀圈養豕也。”古代著名的農業書籍北魏的《齊民要術》裏也記載了農民圈養豬的情景。“圈不厭小,圈小則肥疾。”意思是說,豬圈不怕小,圈小豬肥得快。古人用小圈限製豬的活動的辦法,使豬的野性慢慢磨沒,使豬的性情變得溫順。在《三農紀》卷八裏寫道:“若廣豢者,當選一大圈,上為蓬蔽,下用板襯,中分小圈,隻容一豬一槽,難於轉換,易肥。”意思是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活動起來受限製,吃得多,運動少,容易長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