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也稱屬相,它既代表某一年,又代表一個人出生的年份。

十二生肖也稱之為十二年獸,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為代表十一種動物,而龍則是幾種動物的合成——組合體。十個天幹與十二個地支相配合,周而複始,六十年一循環,這就是幹支紀元法。

生肖在我國生肖文化中源遠流長。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證實十二生肖在戰國時期已經存在,隋唐時期,王度在《古鏡記》中,把十二生肖稱之為“十二良畜”。宋朝時十二生肖的名稱有“十二蟲”和“十二時”兩種叫法。清代有“十二禽象”的說法,民國時期還有“十二支神”的提法。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國家,生肖文化也不例外,蒙古族、彝族等與漢族的十二生肖基本一致,傣族、黎族、納西族與漢族稍有區別。海南黎族的十二生肖以雞、狗、豬、鼠、牛、蟲、兔、龍、蛇、馬、羊、猴的順序排序;納西族是按猴、雞、狗、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的順序排順序。

在國外,印度的十二生肖與中國近似,為鼠、牛、獅、兔、龍、蛇、鳥、羊、猴、馬、狗、豬。日本、朝鮮、越南、柬埔寨的十二生肖與中國也大致相同。越南則用貓代替了兔,柬埔寨的十二生肖是以“牛”為始。

“全國十二個,人人有一個”。20世紀7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曾向周總理出了個謎語,周總理聽完,開懷大笑,脫口而出“十二生肖”(原載1989年2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這個小故事說明十二生肖影響之廣遠。

從某種意義上講,十二生肖為我們提供了一套“活文物”。從中可以發掘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積澱。生肖文化涉及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包括天文學、數學、哲學、民俗學、文學等,也觸及了二十八星宿天文知識、天幹地支、陰陽五行、生辰八字、更時節慶、人文禮儀、宗教知識、衣食住行、命運前程、文化藝術等方方麵麵,與老百姓息息相關。

但是,長久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廣大人民群眾不能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十二生肖,在認識、使用等方麵存在著種種誤區,諸如:××年份不好,天災人禍屢屢發生;××屬相與××屬相相克,不能結婚……

曆史、科學、文化都是人民創造的,我們文史工作者的任務之一,就是把曆史、科學文化還給人民。為了編好這套書,編者們成立了由張昆嶺擔任主任,朱振平、李淑琴擔任副主任,趙潔、張玉海、胡紫傑為委員的叢書編委會,經過全體人員近兩年的努力,這套書即將出版,我由衷的敬佩,熱烈祝賀。